|
和子由初到陳州見寄二首次韻 / 作者:蘇軾 |
道喪雖云久,吾猶及老成。
如今各衰晚,那更治刑名。
懶惰便樗散,疏狂托圣明。
阿奴須碌碌,門戶要全生。
舊隱三年別,杉松好在不。
我今尚眷眷,此意恐悠悠。
閉戶時尋夢,無人可說愁。
還來送別處,雙淚寄南州。
|
|
和子由初到陳州見寄二首次韻解釋:
詩詞:《和子由初到陳州見寄二首次韻》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道喪雖云久,吾猶及老成。
如今各衰晚,那更治刑名。
懶惰便樗散,疏狂托圣明。
阿奴須碌碌,門戶要全生。
舊隱三年別,杉松好在不。
我今尚眷眷,此意恐悠悠。
閉戶時尋夢,無人可說愁。
還來送別處,雙淚寄南州。
中文譯文:
初次到達陳州,我寫下了這首詩給子由。
道德的崩潰雖然已經久遠,但我仍然未能老成。
如今各自衰老晚年,怎樣還能治理刑名之事呢?
懶散者便自顧不暇,疏狂者卻自以為是高尚明智。
阿奴(指自己)必須勤奮努力,家門和事業都要興旺發達。
曾經隱居三年離別,杉樹和松樹還好嗎?
我現在仍然情深意切,但這份感情恐怕無法實現。
閉門時追尋夢幻,無人可以傾訴憂愁。
我又去送別別處,雙淚寄往南州。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給朋友子由的信中所附的兩首詩。詩中表達了蘇軾對自己日漸老去和社會道德淪喪的感嘆,以及對子由的祝福和離別的傷感。
詩的開頭,蘇軾提到道德的崩潰雖然已經久遠,但他仍感到自己未能老成,可能指自己的功業未能如愿。接著,他觀察到當時的社會衰敗和晚年之態,質疑治理刑名之事是否還有意義。
詩中出現了懶惰和疏狂的對比,懶惰的人只顧自己的私利,而疏狂的人則自以為高尚明智,這種現象使蘇軾感到憂慮,他認為自己必須勤奮努力,保持家門和事業的興旺。
接下來,蘇軾提到自己曾經隱居三年,離別的情景。他問及杉樹和松樹的情況,可能是以此寄托自己對隱居生活的依戀和思念之情。然后,他表達了自己仍然情深意切,但這份感情恐怕無法實現的憂慮。
最后兩句詩中,蘇軾描述了自己閉門時尋夢,無人可以傾訴憂愁的狀態。他又提到自己去別的地方送別,寄去雙淚到南州,表達了對離別的傷感和思念之情。
整首詩抒發了蘇軾對于社會道德淪喪和個人境遇的憂慮,同時也表達了對朋友子由的祝福和離別的傷感,情感真摯而深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