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呂穆仲寺丞 / 作者:蘇軾 |
孤山寺下水侵門,每到先看醉墨痕。
楚相未亡談笑是,中郎不見典刑存。
(杭有伶人善學呂,舉措酷似。
別后,常令作之為笑。
)君先去踏塵埃陌,我亦來尋桑棗村。
回首西湖真一夢,灰心霜鬢更休論。
|
|
寄呂穆仲寺丞解釋:
《寄呂穆仲寺丞》是宋代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孤山寺下水侵門,
每到先看醉墨痕。
楚相未亡談笑是,
中郎不見典刑存。
(杭有伶人善學呂,
舉措酷似。別后,
常令作之為笑。)
君先去踏塵埃陌,
我亦來尋桑棗村。
回首西湖真一夢,
灰心霜鬢更休論。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蘇軾離別友人呂穆仲寺丞的情景。詩的前兩句寫道:“孤山寺下水侵門,每到先看醉墨痕。”詩人在孤山寺門前看到水流涌入,他首先注意到的是門上留下的醉墨痕跡。這可能是指呂穆仲以墨為酒,醉后在門上亂涂亂畫,留下了醉墨的痕跡。這種行為可以看作是呂穆仲的奇特之處。
接下來的兩句寫道:“楚相未亡談笑是,中郎不見典刑存。”這里描繪了呂穆仲的性格特點。楚相指呂穆仲酷似楚國的相國(楚相),他談笑風生,與世無爭,沒有嚴厲的刑法。
接著是一句括號內的注釋:“(杭有伶人善學呂,舉措酷似。別后,常令作之為笑。)”這是作者對杭州有一個擅長模仿呂穆仲行為舉止的伶人的描述。伶人和呂穆仲分別后,常常模仿他的行為給人們帶來笑聲。
最后兩句寫道:“君先去踏塵埃陌,我亦來尋桑棗村。回首西湖真一夢,灰心霜鬢更休論。”這是詩人對別離的感慨和自己的境遇的描述。呂穆仲先行離去,踏著塵土去了遙遠的地方,而詩人也要前去尋找一個名叫“桑棗村”的地方。詩人回首看著西湖,感覺一切都像是一場夢,他的心情沉郁,灰心喪氣,頭發已有霜鬢,不再談論這些了。
整首詩描繪了詩人與呂穆仲的離別情景,通過描寫呂穆仲的行為特點和詩人的感受,展現了離別的傷感以及詩人內心的憂傷和頹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