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贈上天竺辯才師 / 作者:蘇軾 |
南北一山門,上下兩天竺。
中有老法師,瘦長如鸛鵠。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見之自清涼,洗盡煩惱毒。
坐令一都會,男女禮白足。
我有長頭兒,角頰峙犀玉。
四歲不知行,抱負煩背腹。
師來為摩頂,起走趁奔鹿。
乃知戒律中,妙用謝羈束。
何必言《法華》,佯狂啖魚肉。
|
|
贈上天竺辯才師解釋:
《贈上天竺辯才師》是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南北一座山門,上下兩個天竺。
其中有位老法師,瘦長得像鸛鵠。
不知修行何行業,碧眼照亮山谷。
見到他就感到清涼,洗凈了煩惱毒。
他坐著指揮一座都城,男女白衣行禮。
我有一頭長發,臉頰上嵴著犀玉。
四歲時還不懂行為,背負著抱負的煩惱。
法師來了為我摩頂,起身走時追趕鹿。
這才知道戒律之中,妙用可以解脫束縛。
何必說《法華經》,假裝狂熱地吃魚肉。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描述蘇軾在南京金陵寺遇到一位上天竺的辯才師為主題。詩中通過對辯才師的描寫,表達了修行者的高潔和境界。
首先,詩詞描繪了山門和天竺寺的景象,形成了南北相連的壯觀景象。老法師瘦長如鸛鵠,擁有一雙碧眼,散發出清涼之氣。這種描寫表達了辯才師的高尚和超凡脫俗的形象,他的存在讓人心生敬仰之情。
接著,詩中通過對自身的對比,彰顯了蘇軾的虛懷和對辯才師的敬重。蘇軾自稱有一頭長發,臉上嵴著犀玉,但在四歲時仍然不懂得修行的道路,背負著追求抱負的煩惱。辯才師來到蘇軾身邊,為他摩頂,蘇軾起身追趕鹿象,這里象征著蘇軾受到辯才師教誨后,逐漸認識到戒律的妙用,懂得如何解脫束縛。
最后兩句表達了蘇軾對于辯才師傳授心法的感激之情。詩中提到不必言說《法華經》,暗指修行者應該關注實際的修行,而非空談和虛浮的表面功夫。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蘇軾遇到上天竺辯才師的情景,通過對比自身和辯才師的修行境界,表達了對辯才師高尚品質的贊頌和對修行道路的思考。這首詩意深遠,啟發人們要注重實際修行,追求內心的凈化和真正的解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