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哭劉夫子 / 作者:于鵠 |
近問南州客,云亡已數春。
痛心曾受業,追服恨無親。
孀婦歸鄉里,書齋屬四鄰。
不知經亂后,奠祭有何人。
|
|
哭劉夫子解釋: 《哭劉夫子》
近問南州客,
云亡已數春。
痛心曾受業,
追服恨無親。
孀婦歸鄉里,
書齋屬四鄰。
不知經亂后,
奠祭有何人。
中文譯文:
離近南州的客人,
云亡已有幾個春天。
痛心地曾經受過教誨,
追悔地服從了遺恨,卻沒有親情。
寡居的婦人回到故鄉,
書齋歸屬于四鄰。
不知道經歷亂世之后,
還有誰來為他奠祭。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于鵠創作的作品,題為《哭劉夫子》。詩中描繪了一個凄涼的情境和對逝去人物的悼念。
詩的開頭,主人公詢問南州的客人,詢問已經去世的劉夫子已經過去了幾個春天。這表明主人公對劉夫子的離世非常關注,而且時間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
接下來,詩人表達了自己的痛心和受到的教誨。他曾經受過劉夫子的教誨,但內心深處卻充滿了懊悔和遺憾,因為他沒有能夠真正體會和理解劉夫子的教誨,也沒有對劉夫子的教誨表示足夠的尊敬和感激。這種情感被詩人用“追服恨無親”來描述,表達了他對自己的自責和悲痛。
接著,詩人描述了劉夫子的寡居妻子回到了故鄉,經歷了離別和孤獨。她的書齋成為了四鄰的共有財產,這種描寫暗示了劉夫子已經離世,家中的財產和空間已經流轉給了其他人。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疑問和思考。他不知道在亂世之后,還有誰會為劉夫子舉行奠祭。這里的奠祭不僅僅是對逝者的紀念,也反映了詩人對于劉夫子所代表的價值觀和思想傳承的擔憂和不安。詩人的疑問也可以理解為對社會亂象和價值體系動蕩的反思。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詩人對劉夫子的哀思和對時代變遷的思考為主題,通過描寫個人的悲痛和社會的不確定性,表達了作者對于價值觀和人生意義的思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