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臺下望龜峰作 / 作者:趙蕃 |
吾州四名禪,獨未歷龜玉。
足后懶不鞭,幾同毀于櫝。
系舟桃花下,龜峰正相峙。
決意欲造前,已行卒成止。
嘗觀是山圖,未究所得名。
道人相指似,咸曰因賦形。
方今圣人治,圖書當瑞出。
胡不負之去,而此久屹立。
老我無藉在,放意師莊蒙。
不愿智以用,懷哉曳涂中。
|
|
桃花臺下望龜峰作解釋: 《桃花臺下望龜峰作》是宋代趙蕃的一首詩。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桃花臺下仰望龜峰,
在吾州四位高僧中,
只有我尚未游歷過龜玉山。
我懶得策馬前行,
有些類似毀了珍寶。
系舟停泊在桃花下,
龜峰聳立在正前方。
我決心要登上山頂,
卻已行至半途而止。
曾經觀看過山的圖畫,
卻不知其名所指。
有人指點著說,
這座山因為我而顯得更加美麗。
如今圣人治理天下,
圖書應該被視為吉祥之物。
為何不去承擔責任,
而讓這座山久久屹立不倒。
我年老無法尋找依托,
任由自由思想徜徉在莊子的境界中。
我不愿智慧被利用,
懷念著那種在泥濘中跋涉的心境。
詩詞中的桃花臺和龜峰是具體的景觀,而詩人通過描繪自己的心境和思考,表達了對名利權勢的追求與拒絕的矛盾心態。他身處桃花臺下,仰望龜峰,暗喻了追求卓越和名望的心愿。然而,他卻懶得前行,類似于毀掉了珍寶,表達了對功利的厭倦和對追逐名利的疑慮。
詩中的龜峰象征著高山的壯麗和高尚的道德境界,而桃花臺下則是塵世的喧囂和紛擾。詩人表達了對真理和智慧的追求,但他卻沒有在名利權勢的追逐中找到滿足,而是選擇了自由思考和超脫。
整首詩以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和與自己內心的對話,表達了對名利權勢的追求與超越的思考。它引人深思,展現了詩人對人生追求的獨特觀點,同時也折射出了宋代士人對名利功名的矛盾心態和對自由思想的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