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柑 / 作者:蘇軾 |
一雙羅帕未分珍,林下先嘗愧逐臣。
露葉霜枝剪寒碧,金盤玉指破芳辛。
清泉蔌蔌先流齒,香霧霏霏欲噀人。
坐客殷勤為收子,千奴一掬奈吾貧。
|
|
食柑解釋:
《食柑》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述了作者品嘗柑橘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一雙羅帕未分珍,
林下先嘗愧逐臣。
露葉霜枝剪寒碧,
金盤玉指破芳辛。
清泉蔌蔌先流齒,
香霧霏霏欲噀人。
坐客殷勤為收子,
千奴一掬奈吾貧。
詩意:
《食柑》描繪了蘇軾在林間品嘗柑橘的情景。詩中,蘇軾首先提到他手中有一對未分開的羅帕(柑橘皮),這暗示柑橘的珍貴和稀少。他在林間先嘗到柑橘的滋味,但他卻感到愧疚,因為他被貶謫到地方任職,無法在朝廷中為國家出力。接著,蘇軾描繪了柑橘的外貌,柑樹上的葉子和枝條上的露水和霜凍形成了寒碧色的光影。他用金盤和玉指來比喻自己在品嘗柑橘時剝開果皮的動作,同時也表達(dá)了柑橘的芳香和味道。清泉流動的聲音和香霧飄散的氣息使人產(chǎn)生了美好的感受,蘇軾坐在那里的客人們看到他品嘗柑橘,都熱情地為他取果子。雖然客人們只是一掬柑橘,但對于蘇軾這個貧困的流放者來說,卻是十分珍貴的。
賞析:
《食柑》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品嘗柑橘的情景,展現(xiàn)了蘇軾對自然美的敏銳感知和對人生的思考。通過柑橘的形象,他抒發(fā)了自己對于自身境遇的無奈和愧疚之情。柑橘的珍貴和稀少與蘇軾的貧困流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他的身世之痛。然而,他對自然的觀察和品味卻讓他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足夠滿足。通過描寫清泉流動的聲音和香霧飄散的氣息,詩人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寧靜、美好的場景,使人產(chǎn)生共鳴和愉悅的感受。整首詩詞表達(dá)了蘇軾對于生活中細(xì)微之美的感悟,以及在逆境中仍能尋找到滿足和慰藉的心態(tà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