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陶歲暮作和張常侍 / 作者:蘇軾 |
我生有天祿,玄膺流玉泉。
何事陶彭澤,乏酒每形言。
仙人與道士,自養豈在繁。
但使荊棘除,不憂梨棗愆。
我年六十一,頹景薄西山。
歲暮似有得,稍覺散亡還。
有如千丈松,常苦弱蔓纏。
養我歲寒枝,會有解脫年。
米盡初不知,但怪饑鼠遷。
二子真我客,不醉亦陶然。
|
|
和陶歲暮作和張常侍解釋:
《和陶歲暮作和張常侍》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蘇軾自我安慰和寄托的心境,同時也表達了對友人張常侍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我生來享受天賦的祿位,作為玄膺流淌的玉泉。
為何要去陶彭澤,缺少酒便說不出話來。
仙人和道士,自己修養不在繁忙中。
只要能除去荊棘,就不用擔心梨樹和棗樹的過錯。
我已經六十一歲,頹廢的景象籠罩著西山。
歲末似乎獲得了一些,稍感散亡得到了安慰。
就像千丈高的松樹,常常受弱蔓纏繞的折磨。
滋養我這寒冷歲月的枝干,總會有解脫的時刻。
當米糧用盡時,才會怪罪饑餓的老鼠遷移。
兩個兒子真正的客人,即使不醉也會感到愉悅。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認為真正的修養和滿足不在于物質的豐富,而是在于心靈的寧靜和內在的修煉。蘇軾將自己比喻為陶彭澤,意味著他渴望遠離塵囂,尋找內心的寧靜。他希望自己能像草木一樣擺脫世俗的煩惱和束縛,尋求內心的解脫。
在歲末的時刻,蘇軾感到自己似乎得到了一些安慰,但他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衰老和生命的無常。他以千丈高的松樹為比喻,表達了自己在歲月流轉中的無助和困頓,但他依然希望能夠在寒冷的歲月中找到解脫和寧靜。
詩詞中提到的米糧用盡和饑餓的老鼠遷移,可以理解為在物質匱乏的時刻,才能真正意識到物質的無常和不足。最后提到的兩個兒子是指蘇軾的兩個兒子蘇邁和蘇坦,他們是蘇軾的知己和朋友,即使不陶醉于酒,也能感受到內心的愉悅和滿足。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展現了蘇軾對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表達了他對內心寧靜和解脫的追求,并通過對友情的贊美展示了對朋友的思念之情。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和深刻的意境,傳達出了作者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思考,使讀者在閱讀中能夠感受到對內心世界的思索和對人生的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