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陶示周掾祖謝 / 作者:蘇軾 |
聞有古學舍,竊懷淵明欣。
攝衣造兩塾,窺戶無一人。
邦風方杞夷,廟貌猶殷因。
先生饌已缺,弟子散莫臻。
忍饑坐談道,嗟我亦晚聞。
永言百世祀,未補平生勤。
今此復何國,豈與陳蔡鄰。
永愧虞仲翔,弦歌滄海濱。
|
|
和陶示周掾祖謝解釋:
《和陶示周掾祖謝》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聞有古學舍,竊懷淵明欣。
我聽說有一所古老的學府,心中暗自思念著淵明的歡喜。
攝衣造兩塾,窺戶無一人。
我穿著樸素的衣裳,在兩所學府間徘徊,窺視門戶卻沒有一個人。
邦風方杞夷,廟貌猶殷因。
國家的風尚仍然像杞國的夷族,廟宇的容貌依然保持著殷商的風格。
先生饌已缺,弟子散莫臻。
先生的盛宴已經缺席,弟子們散落無處尋找。
忍饑坐談道,嗟我亦晚聞。
我忍受著饑餓,坐下來談論道義,嘆息自己聽到得太遲。
永言百世祀,未補平生勤。
雖然能夠永遠被人祭祀,卻不能彌補一生的勤奮。
今此復何國,豈與陳蔡鄰。
如今我又在何國,難道與陳蔡相鄰嗎?
永愧虞仲翔,弦歌滄海濱。
永遠感到愧疚,像虞仲翔一樣,弦歌在滄海之濱。
這首詩詞以蘇軾對古學府的思念和對先賢的敬仰為主題。詩人聽到有關古學府的消息,心中充滿對淵明(指古代文學家陶淵明)的喜悅。他來到學府周圍,但卻沒有見到任何人。通過描寫國家的風尚和廟宇的風格,詩人表達了他對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對傳統價值的思考。
詩中提到的先生和弟子暗指古代學者和學生,而先生的盛宴缺席和弟子散落無處尋找,象征著古代學問的衰落和傳承的中斷。詩人忍饑坐下來談論道義,表達了他對學問的執著和對時代變遷的遺憾。他認為自己晚了解到這些道理,無法彌補自己一生的勤奮。
最后幾句表達了詩人對自己所處的時代和環境的疑惑和不滿。他不知道自己現在身處何國,是否與陳蔡等地相鄰,暗示他對當時的政治局勢和社會環境的失望和不滿。最后一句詩中的虞仲翔是指古代文學家虞集,他的弦歌代表著他對時光流逝和人事變遷的感嘆和思考。
整首詩表達了蘇軾對古代學問的懷念和對時代變遷的思考,以及對傳統價值的反思和對自身所處環境的不滿。它展現了詩人對學問、道義和人生意義的思考,同時也反映了他對自己的批判和自省譯文:
聽說有座古老的學府,我暗自懷念淵明的歡喜。
我穿著樸素的衣裳,在兩所學府間徘徊,窺視門戶卻沒有一個人。
國家的風尚仍然像杞國的夷族,廟宇的容貌依然保持著殷商的風格。
先生的盛宴已經缺席,弟子們散落無處尋找。
我忍受著饑餓,坐下來談論道義,嘆息自己聽到得太遲。
雖然能夠永遠被人祭祀,卻不能彌補一生的勤奮。
如今我又在何國,難道與陳蔡相鄰嗎?
永遠感到愧疚,像虞仲翔一樣,弦歌在滄海之濱。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蘇軾對古代學府和學問的思念,以及對時代變遷和傳統文化的反思。詩人對古學府的消息充滿喜悅,但當他親自前去時卻發現學府空無一人。通過描寫國家的風尚和廟宇的風格,詩人表達了對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對傳統價值的思考。他感嘆先賢的盛宴已成缺席,弟子們散落無處,暗示了學問的衰落和傳承的中斷。
詩中詩人忍饑坐下談論道義,表現了他對學問的執著和對時代變遷的遺憾。他認為自己晚了解到這些道理,無法彌補自己一生的勤奮。最后幾句表達了詩人對所處時代和環境的不滿和疑惑,他對自己身處何國的情況產生疑問,暗示了他對當時政治局勢和社會環境的失望。最后一句以虞仲翔為象征,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和人事變遷的感嘆和思考。
賞析:
這首詩以蘇軾獨特的情感表達和思辨風格,展示了對古代學問和文化的懷念與敬仰。詩中的景物描寫和對古代風俗的描繪,勾勒出一個古老而莊重的學府形象。詩人通過對學府的寂靜和空蕩的描繪,表達了對學問的衰落和傳承中斷的憂慮。他對時代變遷和自身所處環境的疑惑和不滿,進一步凸顯了他對傳統價值的反思。
此詩以簡練而凝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學問的執著、對時代的思考以及對自身處境的感嘆。蘇軾在詩中展現了深厚的人文情懷和對文化傳統的關注,同時也透露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時代變遷的思考。整首詩言簡意賅,意境深遠,給人以思索和啟迪。它從一個個人的視角,折射出時代的變革和文化的斷裂,呈現出一種對傳統價值的思考和對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