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第述懷 / 作者:張蠙 |
十載長安跡未安,杏花還是看人看。
名從近事方知險,詩到窮玄更覺難。
世薄不慚云路晚,家貧唯怯草堂寒。
如何直道為身累,坐月眠霜思枉干。
|
|
下第述懷解釋: 《下第述懷》是唐代張蠙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十年來我在長安尚未安頓,
杏花依然只看人家的景色。
從名利的近事中才知道其中的險惡,
探究深玄之道更感到難以理解。
世人浮躁自負已不足為奇,
家道貧寒只能為寒苦言怯。
怎能快速取得身份的榮華富貴,
一邊坐在月下悠然自得,思索著輾轉的艱辛。
詩意:
《下第述懷》描繪了一個沉浸在長安生活中的唐代進士落榜者的內心世界。詩人以細膩、深沉的筆觸,表達了他在長安生活十年未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及在不斷努力求索后,對人生的困惑和疲憊。
賞析:
張蠙在這首《下第述懷》中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表達了自己對命運的思考和對社會現象的觀察。他以玄妙的詞藻和寫實的表述方式,描繪了自己的困惑和茫然,并呈現出一種寂寞、無奈的心境。詩中的長安和杏花被用來象征權勢和富貴,而詩人對自己一直未能融入這個社會的遺憾和憤懣,使得整篇詩充滿了悲涼和無可奈何的情懷。
詩人在描寫自己的失敗和困境時,充滿憂傷和無奈,但同時又表現出一種堅毅不屈的精神。他坦然面對世事的浮躁和自己家道貧寒的現狀,不為外界的壓力而動搖。在月下靜思的情景中,詩人以自己的身份、姓名和才華為綱,勾勒出一個獨立思考、堅持不懈的意志人物形象。
整篇詩以優美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內心世界的痛苦和困惑,展示了他對人生奮斗的熱忱和執著。同時也揭示了唐代官場壓力與名利對人性的侵蝕和困擾,以及詩人對權勢和財富的追求不能滿足根本的精神需求的思考。
《下第述懷》是一首回首自身經歷、思考人生意義的詩詞作品,通過描繪詩人內心的掙扎和思索,反映了唐代社會的風氣和官場的困擾,以及詩人對于追求身份和財富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現實主義色彩和哲理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