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 / 作者:李世民 |
一朝春夏改,隔夜鳥花遷。
陰陽深淺葉,曉夕重輕煙。
哢鶯猶響殿,橫絲正網天。
珮高蘭影接,綬細草紋連。
碧鱗驚棹側,玄燕舞檐前。
何必汾陽處,始復有山泉。
|
|
初夏解釋: 《初夏》
一朝春夏改,
隔夜鳥花遷。
陰陽深淺葉,
曉夕重輕煙。
哢鶯猶響殿,
橫絲正網天。
珮高蘭影接,
綬細草紋連。
碧鱗驚棹側,
玄燕舞檐前。
何必汾陽處,
始復有山泉。
《初夏》詩意表達了時間的流轉、季節的變遷以及自然景色的變化。整首詩以物換句,通過春夏更迭,鳥兒和花朵在一夜間改變了原本的位置,展現了季節轉換的迅猛。
詩中描繪了春季和夏季的細微差別,用“陰陽深淺葉”和“曉夕重輕煙”來形容春日和夏日的不同景象。春天的葉子淺綠而嫩,夏天的葉子深綠而濃;春天的煙輕淺而散,夏天的煙重濃而聚。
詩中的“哢鶯”是形容鳥兒的鳴叫聲,它們依舊在宮殿中響著;“橫絲正網天”形象地描繪了細細的絲網盤在天空中,成為了鳥兒飛翔的屏障。
下半首詩則以細膩的描寫展示夏季的景致,高掛的珮上連著花草的倒影,絲帶的細致紋飾和草地的紋路相連成一體;藍色的魚驚起船右側,黑色的燕子在屋檐前舞動。這些都呈現了初夏的生機勃勃。
最后兩句“何必汾陽處,始復有山泉”則是對人們追求山泉清流的向往與想象,表達了對自然山水的思念。
整首詩通過對季節間的變化和自然景色的描繪,展示了世情的變遷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詩人運用對比和比喻,將景物描繪得細致入微,給讀者帶來了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