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陽王挽詞二首 / 作者:宋之問 |
賢相稱邦杰,清流舉代推。
公才掩諸夏,文體變當時。
賓吊翻成鶴,人亡惜喻龜。
洛陽今紙貴,猶寫太沖詞。
贈秩徽章洽,求書秘草成。
客隨朝露盡,人逐夜舟驚。
蒿里衣冠送,松門印綬迎。
誰知楊伯起,今日重哀榮。
|
|
范陽王挽詞二首解釋: 范陽王挽詞二首
賢相稱邦杰,清流舉代推。
公才掩諸夏,文體變當時。
賓吊翻成鶴,人亡惜喻龜。
洛陽今紙貴,猶寫太沖詞。
贈秩徽章洽,求書秘草成。
客隨朝露盡,人逐夜舟驚。
蒿里衣冠送,松門印綬迎。
誰知楊伯起,今日重哀榮。
中文譯文:
范陽王挽詞二首
稱頌賢相為國家的杰出人物,清流承傳于世代。
公才掩蓋了整個夏朝,文風改變了當時的風尚。
陪葬的人變成了鶴,去世的人可惜如同龜。
如今在洛陽,紙貴得連太沖詞也寫不完。
贈送徽章與銜級,為了求得秘密草書成。
客人跟著朝露一樣消散,人們像夜舟一樣驚慌。
在蒿草之間送別衣冠,來到松門之下迎接印綬。
誰能知道楊伯能起來,如今他再次面對傷痛和榮耀。
詩意:
這首詩是唐代宋之問為范陽王寫的挽詞。詩人贊頌了范陽王的賢相之才和其在文風演變中的貢獻。詩中表現了對逝者的懷念和悼念之情,以及時光流轉中人事如水的無常。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對范陽王的深深懷念。詩人用對比手法,將范陽王比喻為鶴,表示對他的贊美;而陪吊的人則像是可惜的龜,暗示人亡如植物逝去的朽木。詩人同時也抱怨了當時文化的變遷,洛陽紙貴,即寫不完。最后幾句則表達了送別和歡迎的場景,以及詩人對洞察人情的思考。
整首詩呈現出深情厚意,抒發了對范陽王的敬愛和緬懷之情。以簡短明快的音調表達了對人生無常和歷史變遷的思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