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三日登龍山 / 作者:張九齡 |
伊川與灞津,今日祓除人。
豈似龍山上,還同湘水濱。
衰顏憂更老,淑景望非春。
禊飲豈吾事,聊將偶俗塵。
|
|
三月三日登龍山解釋: 中文譯文:
三月三日登龍山,
伊川與灞津,今日祓除人。
豈似龍山上,還同湘水濱。
衰顏憂更老,淑景望非春。
禊飲豈吾事,聊將偶俗塵。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張九齡所作,描述了他三月三日登上龍山的場景。龍山位于今天的陜西省彬縣,是受到當(dāng)時百姓辟邪的地方。詩中表達(dá)了詩人對繁忙都市生活的厭倦和向往自然風(fēng)景的心情。
首先,詩人提到了伊川和灞津,這兩個地名分別指的是河南和陜西兩地。詩人與其他人一起來到了龍山上,一同進(jìn)行逐邪之事。他在詩中暗示了人們?yōu)榱伺懦膊『托皻猓奂谝黄穑磉_(dá)了一種儀式感和追求祥和的情愫。
接下來,詩人用"豈似龍山上,還同湘水濱"這句話來表達(dá)他對龍山景色的贊美,將伊川和灞津與湘水對比,顯示了詩人對自家鄉(xiāng)的喜愛之情。雖然來到了龍山,但他心中還是留戀著故鄉(xiāng)的美景。
然后,詩中提到了詩人自己的衰顏和憂愁。“衰顏憂更老”,表達(dá)了詩人對于時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蹉跎的感慨。他望著外面的美景,卻無法擺脫憂愁的糾纏。
最后,詩人表示自己并不關(guān)心禊飲這種儀式,只是為了逃離俗世紛擾而來到龍山。他希望通過登山、觀景來緩解思緒,逃離塵世的紛擾,追尋心靈的寧靜。
整首詩以自然景色和詩人的個人感受為主題,通過描繪詩人的心境和對自然的贊美,表達(dá)了對世俗紛擾的厭倦和對自然寧靜的向往。詩中運用對比和夸張手法,使詩情更加鮮活。被譽為張九齡最具個人特征的代表作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