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刑部李尚書挽詞三首 / 作者:張九齡 |
仙宗出趙北,相業起山東。
明德嘗為禮,嘉謀屢作忠。
論經白虎殿,獻賦甘泉宮。
與善今何在,蒼生望已空。
宿昔三臺踐,榮華駟馬歸。
印從青瑣拜,翰入紫宸揮。
題劍恩方重,藏舟事已非。
龍門不可望,感激涕沾衣。
永嘆常山寶,沉埋京兆阡。
同盟會五月,華表記千年。
渺漫野中草,微茫空里煙。
共悲人事絕,唯對杜陵田。
|
|
故刑部李尚書挽詞三首解釋: 詩詞的中文譯文:
《故刑部李尚書挽詞三首》
仙宗出趙北,相業起山東。
明德嘗為禮,嘉謀屢作忠。
論經白虎殿,獻賦甘泉宮。
與善今何在,蒼生望已空。
宿昔三臺踐,榮華駟馬歸。
印從青瑣拜,翰入紫宸揮。
題劍恩方重,藏舟事已非。
龍門不可望,感激涕沾衣。
永嘆常山寶,沉埋京兆阡。
同盟會五月,華表記千年。
渺漫野中草,微茫空里煙。
共悲人事絕,唯對杜陵田。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張九齡寫給故刑部李尚書的悼詞,表達了對李尚書的追懷和思念之情。
詩的開頭描繪了李尚書來自仙宗,職務起始于趙北,之后又在山東發展相業,以明德之行為禮儀,用嘉謀一連辦成忠義之事。他曾在白虎殿上論經,也曾在甘泉宮上獻賦。然而,與他一同善行的人現在都在何處呢?人們期望得已空;李尚書的威望曾經高聳的官場已經駟馬歸來,就連印章也只能在青瑣上獻拜,翰筆也只能在紫宸殿上揮灑。
詩的后半部分表達了作者的遺憾和感激之情。龍門已經不可望,他對李尚書的恩德感激到熱淚盈眶,涕淚沾濕了衣袖。他長嘆常山寶(指李尚書)已經埋葬在京兆(現在的西安)的阡陌之上,同盟的誓約雖然已經過去千年,但華表(表記)仍然記載著。田園之上茂草叢生,空中的煙霧微茫飄渺。他們共同悲嘆人事終將消逝,最后只有對著杜陵的田地,黯然祭奠。
整首詩寄托了對李尚書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表達了作者對逝去的友情和歲月的追憶。通過對李尚書一生事跡的陳述,展示了唐代時代背景下忠義、崇德、榮華的價值觀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