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臨沮樓 / 作者:張九齡 |
高深不可厭,巡屬復來過。
本與眾山絕,況茲韶景和。
危樓入水倒,飛檻向空摩。
雜樹緣青壁,樛枝掛綠蘿。
潭清能徹底,魚樂好跳波。
有象言雖具,無端思轉多。
同懷不在此,孤賞欲如何。
|
|
登臨沮樓解釋: 登臨沮樓,遠眺山色高深莫測,令人難以厭倦。行旅又返回此處,本來已經與眾山有所區別,更何況現今的韶景和諧。危樓倒映在水中,仿佛飛檻凌空探幽。各種樹木依附在山壁上,拱枝掛著綠色的藤蘿。
湖潭的清澈如鏡,能夠透徹地映照景物,魚兒歡躍在水中的波濤之上。有時候看似隱喻之言雖然準確地描繪了事物的特點,但是思維卻會無緣無故地轉變得很多。共同的懷念并不在這里,獨自賞識美景時,又會如何呢?
中文譯文:
登臨沮樓,遠眺山色高深不可測,令人難以厭倦。行旅又返回此處,本來已經與眾山有所區別,更何況現今的韶景和諧。危樓倒映在水中,仿佛飛檻凌空探幽。各種樹木依附在山壁上,彎曲的枝條上掛著綠色的藤蘿。
湖潭的清澈如鏡,能夠透徹地映照景物,魚兒歡躍在水中的波濤之上。有時候看似隱喻之言雖然準確地描繪了事物的特點,但是思維卻會無緣無故地轉變得很多。共同的懷念并不在這里,獨自賞識美景時,又會如何呢?
詩意:這首詩描述了作者登上沮樓的情景,以及他對周圍山水景物的贊嘆。他觀賞的不僅是美景,也包含了對詩意的思考和悄然而至的孤獨感。
賞析:詩人通過對山色景物的細膩描寫,展現了唐代文人的山水情懷。詩中運用了一些隱喻和象征手法,如危樓倒映水中、湖潭清澈如鏡等,增強了詩意的層次感和深度,給讀者呈現出了獨特的美感。作品通過景物的描寫和抒發內心情感,表達了人與自然的結合、人生的孤獨和思考的虛妄等復雜情感,讓讀者在賞識美景的同時,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存在的哲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