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亡道中其四 / 作者:李白 |
函谷如玉關。
幾時可生還。
洛陽為易水。
嵩岳是燕山。
俗變羌胡語。
人多沙塞顏。
申包惟慟哭。
七日鬢毛斑。
|
|
奔亡道中其四解釋:
《奔亡道中其四》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函谷如玉關。
幾時可生還。
洛陽為易水。
嵩岳是燕山。
俗變羌胡語。
人多沙塞顏。
申包惟慟哭。
七日鬢毛斑。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李白在流亡的途中的心情和境遇。他身處函谷關,如同被玉石圍繞,心懷憂慮,不知何時能夠重返故鄉。洛陽已成易水,嵩岳成了燕山,一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語言也變成了羌胡的口音,而且人們眾多,沙塞之地容顏黯淡。申包,可能是指李白的朋友或知己,此時也只能悲痛地哭泣。七天過去了,李白的鬢發上出現斑白之色,顯示了他歷經艱難和困苦。
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李白在流亡途中的孤獨、困苦與無奈之情。他被地理環境和時代變遷所困擾,感到失去了故鄉的歸屬感和安全感。洛陽作為唐朝的古都,幾乎成了水域,失去了昔日的繁華。嵩岳山本是中原著名的名山,如今卻被當作燕山。語言的變化也象征著文化的轉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沙塞之地的人們看起來黯淡無光,給李白增添了孤獨和無助的感覺。
李白的朋友申包在這個時候只能傷心地哭泣,顯示了李白身處異鄉的困境和無法得到應有的悲傷撫慰。而李白的鬢毛斑白,暗示了他在流亡中所經歷的磨難和歲月的流逝。整首詩詞透露出一種無奈和苦澀的情緒,展現了流亡者的辛酸與無助,同時也反映了時代的變革和社會的動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