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 作者:李嶠 |
漢室鴻儒盛,鄒堂大義明。
五千道德闡,三百禮儀成。
青紫方拾芥,黃金徒滿籝.誰知懷逸辯,重席冠群英。
|
|
經解釋: 《經》(文言文):
漢室鴻儒盛,鄒堂大義明。
五千道德闡,三百禮儀成。
青紫方拾芥,黃金徒滿籝。
誰知懷逸辯,重席冠群英。
詩詞的中文譯文:
漢朝時,儒家的思想興盛,鄒堂(指鄒衍)宣揚了高尚的道德義理。
五千種道德闡述明白了,三百種禮儀規范成就完善了。
青紫袍服只是拾取雜草,黃金儲藏只是填滿竹籃。
誰會知道那些懷攬高才辯才的人,占據了重要的席位,居于群英之上。
詩意分析:
本詩以敘述的方式表達了儒家學說在漢朝的鼎盛和影響力,以及鄒衍對道德和禮儀的宣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的核心理念,詩中提到的五千道德和三百禮儀,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廣博和豐富。青紫方拾芥、黃金徒滿籝的描述,強調了儒家學說注重的是品德和道德修養,而非物質的追求。最后兩句“誰知懷逸辯,重席冠群英”,通過對某些懷有高才辯才之人在社會上地位的凸顯,反映了作者對這些人才的欣賞和肯定。
賞析:
這首詩以簡短的句子描繪了漢朝時儒家思想在社會上的昌盛和影響力,以及鄒衍對儒家理念的傳播和推崇。通過對道德和禮儀的描述,強調了儒家學說的重要性,并呼應了當時社會對儒家學說的推崇。詩中通過運用對比的手法,突出了對道德、品德修養的追求,與物質追求等相比,強調了內在修養的價值。最后兩句則表達了對那些懷有高才辯才之人的肯定和贊美,將其視為社會精英和群雄之冠。整首詩簡短精練,意境清晰,寓意深遠,通過對儒家學說和杰出人才的贊頌,展現了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和思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