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 / 作者:李嶠 |
映石先過魏,連城欲向秦。
洛陽陪勝友,燕趙類佳人。
方水晴虹媚,常山瑞馬新。
徒為卞和識,不遇楚王珍。
|
|
玉解釋: 《玉》
映石先過魏,
連城欲向秦。
洛陽陪勝友,
燕趙類佳人。
方水晴虹媚,
常山瑞馬新。
徒為卞和識,
不遇楚王珍。
中文譯文:
在映山石之前,先是經過魏國,
然后馬不停蹄要到達秦國。
在洛陽與勝友們共度歡樂時光,
燕趙之地有許多優秀女子。
方圓的水面下晴天會出現美麗的彩虹,
常山的名馬們無不煥發著新顏。
我只能在卞和的眼中得到一點賞識,
無緣遇到楚國的珍寶。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并用“玉”一詞遠喻自己在人生中的際遇。詩中的“映石”、“連城”、“洛陽”、“燕趙”、“方水”、“常山”都是具體的地名,通過列舉這些地名,展示了作者周游長途和不同的地域特色。同時,通過對東西南北的游歷,作者抒發了自己對異鄉風景的喜愛和對世事的觸動。
詩的開頭兩句“映石先過魏,連城欲向秦”,描繪了作者旅途中經過的地方,以及他不斷向前的遷徙。這種行走的背后是作者對美好未知事物的向往和探索的心態。
接下來的兩句“洛陽陪勝友,燕趙類佳人”,則描繪了作者在洛陽和陪伴他的優秀朋友們共度歡樂時光。洛陽是當時的東都,也是文化繁榮的地方,有許多才子佳人。這句表達了作者對友情的珍重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緊接著的兩句“方水晴虹媚,常山瑞馬新”,則描述了方圓的水面下晴天出現美麗的彩虹和常山名馬的新貌。這里用自然景象的美麗來比喻生活的美好和喜慶。
最后的兩句“徒為卞和識,不遇楚王珍”,則表達了作者自己的無奈和遺憾。卞和是一位智囊和文人,能夠認識到作者的才華,而楚王則是指高山仰止的名人和機緣。詩人用這兩句表達了自己才華被有限認可的遺憾。
整首詩以游歷和描述為主,通過世界萬物的景物來借喻自身情感和對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敏感和對自己命運的矛盾感。這種詩意在唐代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反映了當時文人士子追求自身價值和幸福的心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