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鳧 / 作者:李嶠 |
颯沓睢陽涘,浮游漢水隈。
錢飛出井見,鶴引入琴哀。
李陵賦詩罷,王喬曳舄來。
何當歸太液,翱集動成雷。
|
|
鳧解釋: 《鳧》是一首唐代李嶠創作的詩詞。它描述了飄搖不定的歲月變遷和人事紛繁的演變,抒發了詩人對歸隱田園的向往和對世事變遷的感慨。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颯沓睢陽涘,
浮游漢水隈。
錢飛出井見,
鶴引入琴哀。
李陵賦詩罷,
王喬曳舄來。
何當歸太液,
翱集動成雷。
詩詞中的“颯沓睢陽涘,浮游漢水隈”意指歲月飛逝,時光流轉不息,如同流淌的漢水。這種描繪傳達了歲月變遷的暗示,表示了時間的無情和不可逆轉。
“錢飛出井見,鶴引入琴哀”則表達了個人命運的起伏不定。前句中的“錢飛出井見”暗喻了財富來去無常,寥寥幾個錢幣即可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后句中的“鶴引入琴哀”則描繪了琴聲悲切,意味著一個人對虛名和功利的追逐感到悲哀和迷惑。
“李陵賦詩罷,王喬曳舄來”鋪陳出人事物換的風景。李陵賦詩,代表著才情橫溢的人物離去,而王喬曳舄而來,代表著平凡普通的人物到來。通過這兩句,詩人展現了歲月更替中人物的更迭。
接下來的兩句“何當歸太液,翱集動成雷”表達了詩人的歸隱愿望。太液池是古代帝王的居所,詩人希望自己能夠回歸純樸的鄉村生活。而“翱集動成雷”則寄托了對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向往。
整首詩通過詩人對歷史變遷、命運不穩定和人事更迭的描繪,反映了詩人對世俗繁華的追求的質疑與反思,表達了對歸隱田園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內心自由的渴望。同時,也凸顯了歲月無情、時光荏苒的主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