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雉 / 作者:李嶠 |
白雉振朝聲,飛來表太平。
楚郊疑鳳出,陳寶若雞鳴。
童子懷仁至,中郎作賦成。
冀君看飲啄,耿介獨含情。
|
|
雉解釋: 譯文:
《雉》
白雉振朝聲,
飛來表太平。
楚郊疑鳳出,
陳寶若雞鳴。
童子懷仁至,
中郎作賦成。
冀君看飲啄,
耿介獨含情。
詩意:
這首詩以白雉為主題,通過描繪白雉飛來的景象,表達了對和平祥和的祝福和希望。白雉在朝陽下振奮翅膀,發出朝官鳴禽的聲音,象征著太平盛世。在楚地的郊野,人們以為鳳凰騰飛了,而在陳地,白雉的叫聲卻似雞的鳴叫。不論是仁德的童子還是中郎官,都能因為白雉的飛來而譜寫出賦詩。詩人希望君主能夠賞識這一景象,享受喝酒觀賞的樂趣,而自己則深藏情感,堅守忠正之心。
賞析:
這首詩以反諷的手法描繪了白雉的飛來,表現了對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對政治官僚的痛苦。雉在中國古代常被視為吉祥的象征,而白雉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此它的飛來被視作吉兆,代表著和平祥和。
詩中描繪的楚地郊野和陳地景象雖然平凡,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認知和反應。楚地的人們以為白雉是鳳凰的降臨,給人一種瑰麗的聯想;而陳地的人們卻將白雉的叫聲當作尋常雞鳴,自有一種平淡的心態。這種不同的觀察和思考方式,也反映了不同地域和文化的差異。
詩中的童子懷仁和中郎官則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角色。童子懷仁即使是年少之人,也能夠懷有仁德之心,正直而慈善;而中郎官則是地位較高的官員,有才華而又能以詩文表達。他們的出現使得這場景更具動人之處。
詩人最后表達了自己的情感,他希望君主能夠欣賞這一景象,沉醉其中,而自己則選擇將情感深藏于心,抱持耿直正直的情懷。整首詩雖然字數不多,卻通過細膩的描繪展示了詩人對于和平的向往和對政治的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