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和天樞成宴夷夏群僚應制 / 作者:李嶠 |
轍跡光西崦,勛庸紀北燕。
何如萬方會,頌德九門前。
灼灼臨黃道,迢迢入紫煙。
仙盤正下露,高柱欲承天。
山類叢云起,珠疑大火懸。
聲流塵作劫,業固海成田。
帝澤傾堯酒,宸歌掩舜弦。
欣逢下生日,還睹上皇年。
|
|
奉和天樞成宴夷夏群僚應制解釋: 詩詞中文譯文:
轍跡光西崦,功業記北燕。
何如萬方會,頌德九門前。
灼灼臨黃道,迢迢入紫煙。
仙盤正下露,高柱欲承天。
山類叢云起,珠疑大火懸。
聲流塵作劫,業固海成田。
帝澤傾堯酒,宸歌掩舜弦。
欣逢下生日,還睹上皇年。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李嶠在奉和天樞成宴時所作,表達了對帝王的景仰和對國家繁榮昌盛的祝福。
詩中寫道,皇帝的馬車軌道照耀著西山的巒峰,記錄著北燕的功業紀錄。詩人贊美皇帝的領導,將各地的士人聚集在一起,共同頌揚皇帝的德政?;实壅溆邳S道之上,高高在上,仿佛要進入紫色的天空。盤旋在皇帝上方的云山起伏不斷,就像懸掛著大火的珠寶。詩中還描繪了災難流傳的塵土,表達了國家歷史上曾經遭受的苦難和經歷。然而,國家的命運是固定的,就像海洋成了耕田,皇帝的恩澤就像堯帝的美酒,帝王的歌聲掩蓋了舜帝的琴聲。詩人欣喜地慶祝下皇帝的生日,并希望再次見到上一任皇帝的歲月。
這首詩以華麗的語言描繪了國家的輝煌和帝王的威嚴,表達了對國家昌盛的美好祝愿。詩中采用了豐富的象征意象和華麗的描寫手法,展現了唐代盛世的繁榮景象,寄托了詩人對皇帝和國家的深深敬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