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夜作(天復二年壬戌,隨駕在鳳翔府) / 作者:韓偓 |
中宵忽見動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野便應枯草綠,九重先覺凍云開。
陰冰莫向河源塞,陽氣今從地底回。
不道慘舒無定分,卻憂蚊響又成雷。
|
|
冬至夜作(天復二年壬戌,隨駕在鳳翔府)解釋: 冬至夜作(天復二年壬戌,隨駕在鳳翔府)
中宵忽見動葭灰,
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野便應枯草綠,
九重先覺凍云開。
陰冰莫向河源塞,
陽氣今從地底回。
不道慘舒無定分,
卻憂蚊響又成雷。
中文譯文:
在冬至的夜晚(天復二年壬戌,隨駕在鳳翔府)
深夜忽然看見葭灰(秧花灰色污染),能夠猜出南邊的枝條已經開出早梅(梅花開放在冬至之前預示著寒梅之美)。
四野便呈現枯草變綠(指早梅開放,給草木帶來生機),
九重(指天宮)先感受到凍云開(冷空氣移動)。
陰冰不再阻塞河源(防止江河結冰),
陽氣今從地底回(地下孕育著陽氣已經開始升騰)。
沒想到天氣變化無常,
卻擔心蚊子的嗡鳴聲變成了雷聲。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韓偓在冬至夜寫的,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界變化的觀察和感受。
詩中描繪了冬至夜晚的景象,作者通過看到燃燒葭灰(秧草灰)的動靜,推測出南邊已經有早開的梅花。草木的變綠和凍云的開啟,預示著冬季的結束和春季的到來。作者提到陰冰不再阻塞河源,陽氣從地底回升,表達了對天氣變化的迎接和喜悅。最后,詩人轉而談到自己對蚊子發出的嗡嗡聲的擔憂,形象地將蚊子的聲音比作雷聲,暗示了自然界的變幻和無常。
整首詩以景寫情,通過描繪冬至夜晚的景象,展現了作者對自然界的細膩觀察和對變化的感慨。詩中既有對自然景觀的描摹,也有對人情的抒發,通過對蚊子聲音的描寫,傳達了作者對事物多變的疑惑和無奈之情。整個詩篇簡潔而凝練,字字珠璣,給人以美感和思考的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