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亭 / 作者:韓偓 |
每日在南亭,南亭似僧院。
人語靜先聞,鳥啼深不見。
松瘦石棱棱,山光溪淀淀。
塹蔓墜長茸,島花垂小蒨.
行簪隱士冠,臥讀先賢傳。
更有興來時,取琴彈一遍。
|
|
南亭解釋: 《南亭》是唐代韓偓所作的一首詩。詩人常常在南亭中游玩,南亭宛如僧院般寧靜。人們的聲音漸漸消失,只能聽到鳥兒深處的啼聲。松樹稀疏,石頭棱角分明,山光倒映在溪水中。堤岸上的蔓藤垂下,小島上的花朵嬌小而嬌媚。行走時,佩戴隱士的帽子,躺下時,讀著前賢的傳記。當感到更多的興趣時,拿起琴彈奏一曲。
詩詞中文譯文為:
每日在南亭,
南亭似僧院。
人語靜先聞,
鳥啼深不見。
松瘦石棱棱,
山光溪淀淀。
塹蔓墜長茸,
島花垂小蒨。
行簪隱士冠,
臥讀先賢傳。
更有興來時,
取琴彈一遍。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在南亭中的寧靜感受和對自然景物的觀察。詩人借助南亭這一地方的美景,表現了自己的心靈寄托和思考。通過對細微之處的描寫,詩人展現了對自然與人文的融合與思考。南亭寧靜美麗,使得詩人得以與自然共鳴,感受到一種清凈和靜謐的境地。這些景物的描寫同時又流露出作者的隱士情懷和對古人學問的推崇。整首詩意境和諧,展現了對自然和文化的熱愛,喚起讀者對于平靜和自我反省的思考。
總的來說,《南亭》是一首展示了詩人對自然景物和隱士生活的感悟的詩歌。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抒發,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深情和對生活的思考。這首詩充滿了寧靜和自省的氛圍,讀之使人沉浸其中,感受自然之美和內心的平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