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江行次 / 作者:韓偓 |
村寺雖深已暗知,幡竿殘日迥依依。
沙頭有廟青林合,驛步無人白鳥飛。
牧笛自由隨草遠,漁歌得意扣舷歸。
竹園相接春波暖,痛憶家鄉舊釣磯。
|
|
漢江行次解釋: 《漢江行次》是唐代詩人韓偓創作的一首詩詞,描述了作者在漢江行船途中的景象和心情。
漢江是指今天的韓江,全長1,532千米,是中國長江的一條重要支流。詩詞中提到的村寺、幡竿、廟、青林等詞語,描繪了江邊的一片寧靜和寂靜。村寺深處,幡竿上的殘余陽光依依不舍,沙頭上的廟宇和青林合在一起,驛站上空無人,只有白鳥自由飛翔。
詩詞第二句“村寺雖深已暗知,幡竿殘日迥依依。”表達了作者對村寺的了解和對寂靜中陽光的依戀。第三句“沙頭有廟青林合,驛步無人白鳥飛。”描繪了沙頭上廟宇和青林的景象,同時表達出作者孤獨的心情。第四句“牧笛自由隨草遠,漁歌得意扣舷歸。”通過牧笛和漁歌的形象,表現了船上人的愉悅心情和歸鄉的喜悅。
最后兩句“竹園相接春波暖,痛憶家鄉舊釣磯。”則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兒時釣磯的懷念。整首詩詞以凄美、寧靜的語言,描繪了江邊的景色和作者內心的情感。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村寺雖深已暗知,
幡竿殘日迥依依。
沙頭有廟青林合,
驛步無人白鳥飛。
牧笛自由隨草遠,
漁歌得意扣舷歸。
竹園相接春波暖,
痛憶家鄉舊釣磯。
詩詞的詩意和賞析:
《漢江行次》通過描繪江邊的景色和表達詩人的情感,展現了作者對家鄉的思鄉之情和對自然和人情的感悟。
詩詞以漢江行船的景象為背景,將一片寧靜、寂靜的景色通過細膩的描寫呈現在讀者面前。詩人運用細膩的詞語,如村寺深暗、幡竿殘日、廟宇青林等,刻畫了江邊的一片美景,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江邊景色的熟悉和依戀之情。
詩詞以牧笛、漁歌為形象,表達了船上人的愉悅心情和對歸鄉的喜悅。通過牧笛和漁歌的聲音,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內心的寧靜和歡愉。整首詩詞以寧靜、凄美的語言,展現了作者對江邊景色的喜愛和對家鄉的思念。
最后兩句以竹園和春波為景,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兒時的回憶。竹園和春波的描繪,在讀者心中勾起了一片寂靜、美麗的家鄉景象。通過對竹園和春波的描繪,詩人表達了對家鄉的懷念和對兒時美好時光的回憶之情。
總之,《漢江行次》以細膩的語言和凄美的情感,描繪了江邊的景色和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是一首富有情感與想象力的詩詞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