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酬包佶郎中覽拙卷后見寄 / 作者:盧綸 |
令伯支離晚讀書,豈知詞賦稱相如。
枉逢花木無新思,拙就溪潭損舊居。
禁路看山歌自緩,云司玩月漏應疏。
沉憂敢望金門召,空愧巴歈并子虛。
|
|
酬包佶郎中覽拙卷后見寄解釋: 《酬包佶郎中覽拙卷后見寄》是唐代盧綸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令伯支離晚讀書,
豈知詞賦稱相如。
枉逢花木無新思,
拙就溪潭損舊居。
禁路看山歌自緩,
云司玩月漏應疏。
沉憂敢望金門召,
空愧巴歈并子虛。
詩意:
令伯(包佶)離散之后,晚年獨自讀書,不知道自己的詩賦被人稱頌如同古代的相如。徒然遇見花木,卻無新的靈感思緒,只能在溪潭之間寫作,以此損害了原有的居所。禁寺的路上,看著山景,心情舒緩,自在地唱歌;云司(指神仙)玩賞著月亮,漏水聲應當放慢。沉重的憂愁之中,敢于期望著被金門(指皇帝)召見,卻只能空懊悔自愧,像巴歈、子虛一樣無所作為。
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盧綸晚年的心境和身世感嘆。盧綸是唐代初期的文學家,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事業,但后來陷入了宦海的波折和困頓。詩中的令伯是指詩人自己,他在晚年孤獨地讀書,卻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在文壇上贏得了聲譽,被人們稱頌如同古代的相如,這是一種無奈和苦悶的心情。
詩中的花木、溪潭、禁路、山歌、月亮等景物和意象都是詩人內心情感的抒發。花木無新思,表明詩人已經失去了創作的靈感和激情,只能在溪潭之間寫作,這是一種對自己文學創作能力的自我否定。禁路上看山歌唱,云司玩月漏聲疏,表現了詩人在自然景物中尋找心靈的慰藉和自由。沉憂敢望金門召,空愧巴歈并子虛,表達了詩人對于自己的文學成就和社會地位的失望和懊悔,希望得到皇帝的召見,但最終只能感到空虛和自愧。
整首詩詞情感深沉,流露出詩人對于自己文學創作困局和身世境遇的無奈和無力,同時也抒發了對于自然景物和寧靜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過對于自我和社會的反思,詩人表達了對于人生的獨特感悟,展現了唐代文人士人情懷的特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