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閑二公遞以禪律相鄙因而解之 / 作者:杜荀鶴 |
一教誰云辟二途,律禪禪律智歸愚。
念珠在手隳禪衲,禪衲披肩壞念珠。
象外空分空外象,無中有作有中無。
有無無有師窮取,山到平來海亦枯。
|
|
空閑二公遞以禪律相鄙因而解之解釋: 《空閑二公遞以禪律相鄙因而解之》
一教誰云辟二途,律禪禪律智歸愚。
念珠在手隳禪衲,禪衲披肩壞念珠。
象外空分空外象,無中有作有中無。
有無無有師窮取,山到平來海亦枯。
中文譯文:
二位閑人互相交流禪宗和戒律之間的爭議,并從中尋求解答。
有人說禪宗勝過戒律,認為通過禪修可以達到智慧;有人則認為戒律勝過禪宗,禪修只會讓人變得愚昧。
拿著念珠壞掉了禪衣,披在肩上的禪衣又破了念珠。
似乎禪修超越了塵世的界限,但實則禪修又離不開塵世。
有人追求有或無,但有或無都是有限的,只有解脫才能超越有無的限制。
無論是山窮的山脈還是平放的海洋,最終都會慢慢枯竭。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探討了禪宗與戒律之間的辯論,以及有與無、外與內的關系。詩人寫到無論是優先追求禪修還是戒律,都存在一種絕對的局限性,只有超越這些局限,追求解脫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
通過描繪念珠破碎和禪衣破爛的情景,詩人表達了禪宗和戒律在實踐中的不完美和局限,以及它們最終無法完全達到解脫的境地。
詩中還出現了象外和無中有作的概念,這表明禪修超越了形象和概念的局限,但同時也離不開形象和概念。
最后兩句詩描繪了山窮和海枯,用來說明即使是最強大的自然力量也會有枯竭的時候,強調了一切有限存在的必然末日。
總的來說,這首詩借禪宗與戒律的爭議,探討了超越局限和追求解脫的主題,表達了一種超越塵世的智慧和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