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安冬日 / 作者:杜荀鶴 |
近臘饒風雪,閑房凍坐時。
書生教到此,天意轉(zhuǎn)難知。
吟苦猿三叫,形枯柏一枝。
還應(yīng)公道在,未忍與山期。
|
|
長安冬日解釋: 《長安冬日》是唐代杜荀鶴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近臘饒風雪,
閑房凍坐時。
書生教到此,
天意轉(zhuǎn)難知。
吟苦猿三叫,
形枯柏一枝。
還應(yīng)公道在,
未忍與山期。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冬日的長安景象。寒冷的天氣中,詩人孤獨地坐在冰冷的房間里。他是一位書生,來到這個地方接受教育。然而,他發(fā)現(xiàn)人生的天意變幻莫測,難以預(yù)測。他聽到了苦苦哀鳴的猿猴叫聲,看到一棵干瘦的柏樹。詩人認為應(yīng)該追求公道正義,但他不忍心與大山為伴,決定不再追隨山水的期望。
賞析:
《長安冬日》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冬日的冷寂景象,表達了詩人在大世界中的孤獨與迷茫。詩中的長安是唐代的都城,寒冷的冬天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詩人通過描寫自己凍坐寒室,表現(xiàn)了對生活困境的無奈和沉思。他以書生的身份來到這里,希望通過學習得到啟迪和改變命運,但卻感受到天意難以捉摸的變化。
詩中的猿猴和柏樹形象更加凸顯了詩人的境遇。猿猴的哀鳴象征著人們對命運的呼喚和抱怨,而干瘦的柏樹則暗示了生命的枯萎和沉寂。詩人認為應(yīng)該堅持追求公道和正義,但他也選擇了一種退隱的態(tài)度,不愿與山水為伴,不再期待外界的變化。
整首詩以冬日的冷凄景象作為背景,通過描繪詩人的內(nèi)心感受和思考,表達了對人生命運的無奈和對人世間喧囂的疏離。它反映了唐代士人的境遇和情感體驗,展現(xiàn)了對人生哲理的深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