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第東南行 / 作者:孟郊 |
越風東南清,楚日瀟湘明。
試逐伯鸞去,還作靈均行。
江蘺伴我泣,海月投人驚。
失意容貌改,畏途性命輕。
時聞喪侶猿,一叫千愁并。
|
|
下第東南行解釋: 《下第東南行》是唐代詩人孟郊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越風東南清,
楚日瀟湘明。
試逐伯鸞去,
還作靈均行。
江蘺伴我泣,
海月投人驚。
失意容貌改,
畏途性命輕。
時聞喪侶猿,
一叫千愁并。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孟郊下第后東南行的情景。他感受到越地的風清氣爽,楚地的陽光明亮。他嘗試追隨伯鸞(一個傳說中的仙鶴)的去向,成為靈均(神仙居住的地方)的行人。在旅途中,他與江蘺一起流淚,同時被海上的月光所驚嚇。由于遭遇了挫折和失意,他的容貌改變,對未來的道路充滿恐懼,對生命的價值看得很輕。他時常聽到猿猴的哀鳴聲,每一聲都讓他的憂愁加倍。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抒發內心感受,表達了詩人的心境和情感。詩人以清新的語言描繪了越地的風和楚地的陽光,烘托出行程開始時的愉悅和希望。然而,隨著詩人的旅途繼續,他的心情逐漸轉為憂郁。江蘺伴他泣淚,海上的月光也使他感到驚訝,這些描寫反映了詩人內心的痛苦和迷茫。詩中的“失意容貌改,畏途性命輕”表達了詩人經歷了挫折和失望后的心理變化,他開始對前途感到恐懼,對生命的價值產生懷疑。
最后兩句“時聞喪侶猿,一叫千愁并”,通過猿猴的哀鳴聲進一步強化了詩人內心的憂愁和孤獨感。猿猴的一聲呼喚仿佛與詩人的心境相呼應,使他的憂愁倍感沉重。
整首詩詞以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詩人內心感受的抒發,展現了詩人在旅途中的心境變化和情感體驗。同時,通過對挫折、痛苦和孤獨的描繪,詩人表達了對人生的思考和對未知未來的憂慮。整首詩詞在意境和情感上相得益彰,給人一種深沉而憂郁的感覺,體現了唐代詩人孟郊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情感表達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