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張碧集 / 作者:孟郊 |
天寶太白歿,六義已消歇。
大哉國風本,喪而王澤竭。
先生今復生,斯文信難缺。
下筆證興亡,陳詞備風骨。
高秋數奏琴,澄潭一輪月。
誰作采詩官,忍之不揮發。
|
|
讀張碧集解釋: 《讀張碧集》是一首唐代詩詞,作者是孟郊。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解析和賞析:
中文譯文:
《讀張碧集》
天寶太白歿,六義已消歇。
大哉國風本,喪而王澤竭。
先生今復生,斯文信難缺。
下筆證興亡,陳詞備風骨。
高秋數奏琴,澄潭一輪月。
誰作采詩官,忍之不揮發。
詩意解析:
這首詩詞是孟郊讀完張碧的詩集后所寫的。詩人以張碧的詩集為起點,表達了對時代興衰的思考和對文化傳承的重視。詩中首先提到了天寶太白歿,指的是唐朝時期太白山上的太白星消失,象征國家的衰敗。接著,詩人稱頌國風的重要性,認為國家的興盛與文化的繁榮息息相關。然而,時代的變遷使得這種國風逐漸喪失,王澤也已經耗竭。隨后,詩人提到張碧,將他與先賢相提并論,認為他的文化才華是難以取代的。孟郊表達了對張碧能夠繼承文化傳統的敬佩之情。最后,詩人以高秋的景色為背景,借用月光下的澄潭和奏琴的場景來形容文人的清高和才華。最后兩句表達了對當時的文官們的不滿,認為他們不愿意真正發揮自己的才華,而是忍氣吞聲。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張碧的贊美和對當時時代和文化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于文化傳承的重視和對時代變遷的憂慮。詩中運用了太白星消失和王澤耗竭的象征,揭示了時代的衰敗和文化的衰落,強調了國風對于國家興衰的重要性。詩人對張碧的贊美體現了他對文化才華的敬佩,同時也對當時文人官員的無為和媚俗表示不滿。通過描繪高秋的景色,詩人以澄潭和奏琴的意象,展示了文人的清高情懷和才華橫溢。整首詩詞抒發了詩人對于文化的思考和對時代的反思,展現了他對于文化傳承和文人責任的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