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訪寂上人不遇 / 作者:陸龜蒙 |
芭蕉霜后石欄荒,林下無人閉竹房。
經抄未成拋素幾,錫環應撼過寒塘。
蒲團為拂浮埃散,茶器空懷碧餑香。
早晚卻還宗炳社,夜深風雪對禪床。
|
|
和訪寂上人不遇解釋: 《和訪寂上人不遇》的中文譯文如下:
芭蕉霜后石欄荒,
林下無人閉竹房。
經抄未成拋素幾,
錫環應撼過寒塘。
蒲團為拂浮埃散,
茶器空懷碧餑香。
早晚卻還宗炳社,
夜深風雪對禪床。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陸龜蒙寫給寂上人的。詩人在詩中描繪了一個寂靜冷落的景象,表達了對寂上人的思念之情。
首先,詩人描繪了一幅荒涼的景象:霜后的芭蕉樹,冷落的石欄,無人居住的竹房。這些景物形象地表達了孤獨和寂寞的感覺。
接著,詩人提到抄經的事情,卻未能完成任務,拋下了素幾(書寫經文的桌子)。錫環(和尚常用的一種用來敲木魚的器具)在寒塘中發出回響,暗示著寂上人的離去。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描述了蒲團(打坐時所坐的墊子)上散落的浮埃,茶器中仍然存有碧餑香(一種茶點)。這些細節描寫了長時間沒有人居住的痕跡,彰顯了荒涼和悲涼的氛圍。
然而,詩人最后表達了對寂上人的期待和思念。詩人說“早晚卻還宗炳社”,即希望寂上人能夠回來、重新擔任宗炳社(梁朝僧人)的職責。夜深時,詩人面對冷風飄雪,獨自坐在禪床上,想象著寂上人的歸來。
整篇詩以寂靜、冷落的景象為背景,表達詩人對寂上人的思念之情。通過草木蕭疏、抄經未完成的細節描寫,詩人刻畫了一個冷寂而充滿思念的畫面。詩中情感真摯,語言簡練,給人一種清冷憂郁的感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