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途經秦始皇墓 / 作者:許渾 |
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云亦是崩。
一種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漢文陵。
|
|
途經秦始皇墓解釋:
途經秦始皇墓翻譯及注釋
翻譯
龍盤虎踞地勢雄峻綠樹一層層,哪怕高入浮云最終也是要坍崩。
贏政劉恒同樣葬在青山秋草里,人們卻只去祭拜漢文帝的霸陵。
注釋
⑴秦始皇墓:在陜西臨潼下河村附近,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墳塋巨大,草木森然。
⑵龍盤虎踞:形容地勢雄峻險要。
⑶崩:敗壞?!对娊洝旐灐らs宮》:“不虧不崩?!睗h鄭玄注:“虧、崩,皆謂毀壞也。”
⑷一種:一般,同樣。
⑸漢文陵:即霸陵,漢文帝劉恒的陵墓,在今陜西西安東郊的霸陵原上,距秦始皇陵不遠。漢文帝生時以節儉出名,死后薄葬,霸陵極其樸素,受到后人稱贊。途經秦始皇墓賞析
始秦皇墓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地形雄偉,景象佳麗,有“龍盤虎踞”之勢。并以“樹層層”來烘托,更見其氣象的不凡。次句前四字“勢如浮云”,在含意上應歸入上句:陵墓落成之初,曾經“樹草木以象山”,雖歷千余年,到晚唐也仍是群樹層疊,高薄云天。總之前十一個字,或以“龍盤虎踞”狀之,或以“樹層層”烘托之,或以“勢如浮云”陳述之,把始皇墓的雄奇壯偉,氣象萬千,呈現了出來。可是后三個字“亦是崩”一出,如無堅不摧的神劍,輕輕一揮,直使眼前的龐然大物,骨化形銷了。對于像山一樣高大的墓堆,當時就有民謠說:“運石甘泉口,渭水為不流,千人歌,萬人吼,運石堆積如山阜?!憋@然這里還有弦外之音:“崩”者并非專指墳墓崩塌(實際墳墓也并未崩)或秦始皇駕崩,而包括有如傳說的曾被項羽掘毀,或更荒唐的“牧火宵焚”;秦始皇苦心經營的“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很快就土崩瓦解了。詩人的嘲諷尖銳潑辣,這三個字干脆利落,嚴于斧械,真有一言九鼎的氣概。
末二句繼續深化其反對殘暴政治的思想。同樣是坐落在青山秋一草間的陵墓,行路之人經過時,卻只恭敬地拜渴漢文帝的陵墓。漢文帝是漢代初年文景之治的代表人物,他推行黃老之治,與民休息,艱苦樸素,曾欲建一露臺,一核算工價需千金,相當于十戶中人之產,漢文帝立刻停止這個露臺的修建。他在歷史上算得上是一位能夠了解人民疾一的好皇帝,同樣地,人們也只會紀念和緬懷這樣的對人民較好的統治者,而不會去對那殘暴刻薄的秦始皇頂禮膜拜。民心所向,在這個小小的參拜陵墓的行為中顯現得很清楚了。詩題是寫過秦始皇墓,此處卻著力寫漢文帝陵,看似詩思不屬,實際上在兩種統治方式、兩種對待人民的態度的對比之下,詩的主題更顯突出。
此詩渾厚有味,通過對比手法來對歷史人物加以抑揚,反映了作者對剛恨殘暴的統治者的憤恨和對謙和仁愛的統治者的懷念,詩意填密,可以規見作者的詩心。這首詩明白無誤地表現出作者自己的歷史觀、是非觀,可說是一首議論詩。但它的字挾風雷,卻出之以輕巧疏宕,唱嘆有情的筆墨,有幽美的藝術魅力,而不像是在評說是非了。途經秦始皇墓創作背景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帝國的君主,秦始皇以他的雄才偉略為此后二千年的封建國家奠定了統治的藍圖。但他同樣以殘暴寡恩、反智主義的形象留在后人的記憶之中。許渾過秦始皇陵所在的驪山,寫下了這首《途經秦始皇墓》,以表達他對這個歷史人物的基本評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