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侯御赴黔中充判官 / 作者:劉長卿 |
不識黔中路,今看遣使臣。
猿啼萬里客,鳥似五湖人。
地遠官無法,山深俗豈淳。
須令荒徼外,亦解懼埋輪。
|
|
送侯御赴黔中充判官解釋: 送侯御赴黔中充判官
不識黔中路,
今看遣使臣。
猿啼萬里客,
鳥似五湖人。
地遠官無法,
山深俗豈淳。
須令荒徼外,
亦解懼埋輪。
中文譯文:
不了解黔中的路,
如今看到遣使作官。
猿猴啼叫,萬里的客人,
鳥兒看起來像湖南的人。
地方太遠,官職無法施展,
山深人跡稀疏。
應當派遣邊陲之外,
也能解除畏懼,放下輪船的埋藏。
詩意和賞析:
該詩描繪了作者送別侯御赴黔中任職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遠行朋友的祝福和思念之情。黔中路是指唐代黔州(今貴州省)所在的偏僻邊遠之地,因此作者來不及去黔中一游,對該地路線不甚了解,只能通過這個送別的機會了解一些。詩中使用動物的形象描繪了旅途中的孤獨和辛苦,猿猴的啼鳴表達了作者的思念之情,而鳥兒則象征著黔中人民的困境。作者表現了自己對朋友事業的關心和支持,同時也表達了他對朋友遠行的擔憂和希望。
詩中反映了當時偏遠地區的官員的困境和壓力,黔中地處邊陲,距離中央政府較遠,官員往往難以得到有效的任用。山深處的生活環境簡單樸素,遠離繁華都市的喧囂,但也缺少一些文化和禮儀,因此受到了歧視和誤解。作者認為,有必要將優秀的官員派遣到邊陲地區,不僅可以解決當地的急需,也可以幫助這些官員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擺脫困境和壓力。
整首詩筆調平淡樸素,用意深遠。通過對動物的比喻和對邊陲地區的洞察,詩人展現了他對友人事業的關心和對國家官員境遇的思考。這首詩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在表達對友人的祝福的同時,也探討了官員派遣和職位安排的問題,以及對邊陲地區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呼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