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橫山顧山人草堂 / 作者:劉長卿 |
只見山相掩,誰言路尚通。
人來千嶂外,犬吠百花中。
細草香飄雨,垂楊閑臥風。
卻尋樵徑去,惆悵綠溪東。
|
|
過橫山顧山人草堂解釋: 過橫山顧山人草堂
只見山相掩,誰言路尚通。
人來千嶂外,犬吠百花中。
細草香飄雨,垂楊閑臥風。
卻尋樵徑去,惆悵綠溪東。
譯文:
經過橫山,顧山人的草堂
只看到山勢交疊,誰說路依舊通暢。
人來到了千山萬嶂之外,犬吠聲卻在百花之中回蕩。
細草散發著雨后的清香,垂下的楊柳隨風輕擺。
然而,我卻去尋找伐木的小徑,心中感嘆著綠溪向東流去的無奈。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經過橫山,拜訪了住在山上的顧山人的草堂。詩中描繪的景象給人的感覺是山勢險峻,道路難行。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詩人經歷的動蕩時期的社會現實。詩人通過描述“人來千嶂外”和“犬吠百花中”來凸顯山勢的險峻和道路的不便。而“細草香飄雨”和“垂楊閑臥風”則表現了自然界的寧靜和美好。
最后兩句“卻尋樵徑去,惆悵綠溪東”,表達了詩人的離愁別緒。當詩人看到這美麗的山水環境時,卻不能停留,而是繼續尋找伐木的小徑,這種離愁別緒之情讓人感到詩人的無奈和思維的飄蕩。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描繪,詩人表達了對溫馨(例如垂楊閑臥風<天下景),和對自然美好的向往。對于個體的掙扎和內心的世俗紛擾,表達了對常態生活的向往。同時這首詩反映了詩人對巨大社會壓力和諸多不易感到的深深迷茫和無助,這是一種無奈和心靈寄托,從而抒發出自己內心的矛盾和壓抑感。整體上,這首詩通過描繪山水以及對比個人的內心寄托,折射出了唐代社會中活動的現實沖突與自然美好之間的矛盾,從而傳遞了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對現實的困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