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和 / 作者:李曾伯 |
不夜城頭著此亭,東皇幻化一何神。
相將蓮炬催芳夕,來俾梅花作好春。
自臘月前尤可喜,覺西風外已無塵。
銜枚曉奏鵝池捷,為問和門有此人。
|
|
自和解釋: 《自和》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李曾伯。以下是《自和》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自和
不夜城頭著此亭,
東皇幻化一何神。
相將蓮炬催芳夕,
來俾梅花作好春。
自臘月前尤可喜,
覺西風外已無塵。
銜枚曉奏鵝池捷,
為問和門有此人。
譯文:
我自己在和平之地建造了這座亭子,
東皇幻化出了令人驚嘆的景象。
我們彼此相伴,點燃蓮花炬火,催促芳香的夜晚到來,
為了使梅花成為美好的春天而來。
自從臘月開始,我就感到非常高興,
覺得西風外面已經沒有塵埃了。
黎明時分,我帶著梅花來到鵝池,
想問問和門,這座亭子是誰的杰作。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自然景物為背景,表達了詩人對美好春天的向往和對和平寧靜生活的渴望。詩中提到的亭子象征著詩人創造的和諧之地,不受外界的干擾。東皇的幻化象征著神奇的景象和令人驚嘆的美景。
詩人在亭子中與友人相伴,點燃蓮花炬火,期待美好的夜晚的到來,希望梅花能使春天更加美好。這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的熱愛和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向往。
詩人感到自臘月開始就非常高興,覺得外界的塵埃已經消散,這可能暗示著詩人在和平之地追求內心的寧靜和安寧。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帶著梅花來到鵝池,詢問和門這座亭子的主人是誰。這或許是詩人對自己創作的自然之居的自豪,也反映了詩人對和諧環境與藝術創作的關聯。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表達方式,展示了詩人對自然美和寧靜生活的追求,以及對藝術創作和內心寧靜的渴望。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抒發內心情感,詩人呈現了一種積極向上、富有希望和向往的情緒,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