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已題制參蕭應父襲芳亭 / 作者:李曾伯 |
細攬群英入此亭,重開八葉付公門。
無窮真意侵書架,不斷清香對酒樽。
由實又花花又實,看孫生子子生孫。
主人不用平泉誓,自有根源六藝存。
|
|
乙已題制參蕭應父襲芳亭解釋: 《乙已題制參蕭應父襲芳亭》是宋代李曾伯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仔細欣賞名貴的人物畫像,進入這座亭子,
重現了當年送給公子的八本書籍。
無盡的真意彌漫在書架上,
不斷的清香飄蕩在酒杯邊。
實用又華美,花朵盛開又實實在在,
看著孫子又看著孫子的兒子。
主人不需要發誓來保護這座平泉,
六藝之根源自有永存。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乙已參觀蕭應父的芳亭,展現了其中的景物和意境。亭子里擺放著名貴的人物畫像,細致入微地描繪了群英的形象。亭子內還陳列著八本書籍,這些書籍是當年送給主人的禮物。詩人感嘆書籍中蘊含的無窮真意,它們如同一股清香,不斷彌漫在書架上,與酒杯相映成趣。
詩詞中提到的芳亭實用又華美,形容了亭子的特點。花朵盛開的景象與實用的功能完美結合,展現出亭子的美觀與實用性。詩人還觀察到孫子與孫子的兒子,表達了時光的流轉和家族的延續。
最后兩句表達了主人不需要發誓來保護這座平泉,指出六藝之根源自有永存。這里的平泉可能指代詩人所在的地方,而六藝則是古代中國儒家教育中的基本學科,包括禮、樂、射、御、書、數。詩人認為這些學問的根基不需要發誓來保護,因為它們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代代傳承,永不消逝。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具體而細致的描寫展示了亭子的景物和書籍,通過對物象的描繪,傳達了作者對名貴文物和傳統文化的敬重,以及對家族與傳統價值的思考。詩人以平和的語調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并對其永恒的價值表示了樂觀的信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