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調歌頭(丁未沿檄過穎壽) / 作者:李曾伯 |
驟雨送行色,把劍渡長淮。
西風咄咄怪事,吹不散煙霾。
才是橙黃時候,早似梅邊天氣,寒意已相催。
老子尚頑耐,仆馬苦虺_。
嘆平生,身客路,半天涯。
飛鳶__曾見,底事又重來。
回首白云何處,目送孤鴻千里,去影為徘徊。
籬菊漸秋色,杜甕有新醅。
|
|
水調歌頭(丁未沿檄過穎壽)解釋: 《水調歌頭(丁未沿檄過穎壽)》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李曾伯。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驟雨送行色,把劍渡長淮。
西風咄咄怪事,吹不散煙霾。
才是橙黃時候,早似梅邊天氣,寒意已相催。
老子尚頑耐,仆馬苦虺_。
嘆平生,身客路,半天涯。
飛鳶__曾見,底事又重來。
回首白云何處,目送孤鴻千里,去影為徘徊。
籬菊漸秋色,杜甕有新醅。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詩人在旅途中的感慨和思考。詩人在丁未年(可能是指某個具體的年份)沿著檄文的指示經過穎壽地區,與親人、朋友告別離開。在離別的時刻,突然下起暴雨,雨水伴隨著離別的色彩,給離別增添了一種凄涼的氛圍。詩人把劍橫渡長淮,這可能是指他渡過了長江的意象,象征著他將要踏上遠行的旅程。
接著,詩人描述了西風的奇怪,吹不散空氣中的煙霾,這是對環境的描繪,也可以理解為對社會現實的隱喻。詩人感嘆現實中的險惡和困擾,感覺到了嚴寒的氣息正在逼近。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詩人自己的堅韌和忍耐。他自比為老子(指老子的思想和意志),表達了自己的堅持和不屈不撓的品質。他的馬雖然疲憊不堪,但他仍然堅持前行。
詩人回首往事,感嘆自己作為一個旅人的身份和命運。他曾經看到飛翔的鳶(指鷂鷹),但現在又回到了原點,面對著重復的境遇。他回望白云飄蕩的地方,眼睜睜地目送孤雁飛向千里之外,離去的影子在他心中徘徊不去。這些描寫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迷茫。
最后兩句描述了秋天籬邊菊花漸漸凋謝的景象,同時提到杜甕中新釀的醅酒。這里表現了季節的更替和人世間的變化。籬邊的菊花凋零,寓意著人生的短暫和消逝,而杜甕中新醅酒的出現,則是對新生和希望的暗示。
整首詩以描寫旅途中的離別和思考為主題,通過對自然景物、社會現實和內心感受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思考和對命運的感慨。同時,通過季節和自然景物的變化,展示了生命的短暫和無常。詩中運用了自然景物和個人經歷的意象來表達內心情感,展現了詩人對離別、困境和人生意義的思考,同時也融入了對自然和季節的描繪,增添了詩歌的意境和情感層次。整體上,這首詩詞描繪了旅途中的離別情感和對生命的思索,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使讀者能夠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動蕩和對人生的獨特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