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臺憫農 / 作者:王之道 |
稻田高下欲分畦,積潦瀰茫隔寸堤。
天意未收連夜雨,農功良苦半身泥。
一丸莫救風濤決,千頃空憐稼穡低。
朝滿夕除應可信,望晴心緒憶昌黎。
|
|
蘇臺憫農解釋: 《蘇臺憫農》是宋代王之道的一首詩詞,描繪了農民辛勤勞作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農民的同情和對農業的關切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
稻田高下欲分畦,
積潦瀰茫隔寸堤。
天意未收連夜雨,
農功良苦半身泥。
一丸莫救風濤決,
千頃空憐稼穡低。
朝滿夕除應可信,
望晴心緒憶昌黎。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寫實手法描繪了農田的景象,通過描寫農民辛勤耕作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農民辛勤勞作和對農業收成的關切之情。
首兩句描述了稻田的情況,稻田的高低勢頭欲要分出來,但積水泛濫茫茫一片,將稻田與田埂隔開。
接下來的兩句表達了農民的辛苦。天意未收,連夜的雨水不斷,給農民的勞動帶來困難。農民的辛勞努力就像半個身體陷在泥濘中一樣,艱苦而辛酸。
接著的兩句表達了農民的無奈和苦衷。農民再怎么努力,也無法阻止風浪決堤,一粒稻谷也無法救治這樣的災害。千頃的農田空蕩蕩地,只能憐憫農民的勞作和他們收獲的微薄。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未來的希望與期盼。詩人相信,盡管早晨滿天烏云,晚上才能消散,但清晨的晴空一定會到來。作者的心情和思緒,也回憶起了古代文人蘇軾,昌黎是蘇軾的字。
整首詩詞通過描寫農民的辛勤勞作和對農田的關切,表達了對農民辛苦付出的同情和對農業豐收的期望,體現了作者對農民的關懷和對社會的思考。同時,通過對自然與人的關系的描繪,也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力量對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