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挽少師相國李公 / 作者:張元干 |
淚盡西州路,碑留峴首名。
買山緣荔子,為圃養(yǎng)黃精。
所至登臨地,猶疑步履聲。
堂堂真漢相,天忍閟佳城。
|
|
挽少師相國李公解釋: 詩詞:《挽少師相國李公》
朝代:宋代
作者:張元干
淚盡西州路,
碑留峴首名。
買山緣荔子,
為圃養(yǎng)黃精。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張元干對李公的感慨和追思之情。李公是張元干的少師(指導(dǎo)老師),他已經(jīng)去世了。詩人感到悲痛欲絕,眼淚已經(jīng)流盡在西州的路上。在李公去世后,為了紀念他,修建了一座碑,碑上鐫刻著李公的名字,“峴首”指的是碑的頂端。這個碑是留給后人的永恒記憶,表達了詩人對李公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詩中提到了買山、荔子、圃、黃精等詞語,這些詞語都是與自然景觀、植物有關(guān)的。買山意味著購買山地,可能是詩人為了尋找寧靜和靈感而遷居到山中。荔子是一種香甜的水果,可能是詩人在山中的新居附近種植的。圃是指園子、菜園,黃精是一種中藥材,詩人在山中的園子里養(yǎng)護著這種藥材。這些描寫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追求簡樸寧靜的生活態(tài)度。
詩的最后兩句:“所至登臨地,猶疑步履聲。堂堂真漢相,天忍閟佳城。”表達了詩人對李公的景仰之情。詩人想象自己走到每一個登臨之地時,都仿佛能聽到李公的足音。李公堂堂正正,是真正的漢朝宰相,但他卻被命運所忍受,不得進入美好的城池。這是對李公的深深敬意和遺憾之情的表達。
整首詩通過對李公的追思和景仰,描繪了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悲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詩中的自然描寫和對寧靜生活的追求,展現(xiàn)了詩人對自然環(huán)境和簡樸生活的喜愛和追求。這首詩通過抒發(fā)個人情感的同時,也傳達了對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