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上 / 作者:司馬光 |
節物正防秋,關山落葉稠。
霜風壯金鼓,霧氣濕旌裘。
未得西羌滅,終為大漢羞。
慚非班定遠,棄筆取封侯。
|
|
塞上解釋:
《塞上》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司馬光。這首詩描繪了秋天的邊塞景象,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自己的無奈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節物正防秋,關山落葉稠。
霜風壯金鼓,霧氣濕旌裘。
未得西羌滅,終為大漢羞。
慚非班定遠,棄筆取封侯。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邊塞秋景為背景,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運用象征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對自己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奈之情。
首先,詩中的"節物正防秋,關山落葉稠"描繪了秋天邊塞的景象。"節物正防秋"意味著秋天已經到來,而"關山落葉稠"則形象地描繪了邊塞地區樹葉紛紛飄落的景象,暗示著歲月的流轉和邊塞的荒涼。
接著,詩中的"霜風壯金鼓,霧氣濕旌裘"運用了象征手法,通過描繪軍隊行進的景象來表達國家的危機感。"霜風壯金鼓"暗示著軍隊在嚴寒中奮勇前行,而"霧氣濕旌裘"則暗示著戰爭中的艱辛和困苦。
然后,詩中的"未得西羌滅,終為大漢羞"表達了作者對國家未能征服西羌的遺憾和對國家面臨羞辱的擔憂。西羌是當時邊塞地區的一個敵對勢力,作者希望大漢能夠征服他們,但現實卻讓他感到失望和羞愧。
最后,詩中的"慚非班定遠,棄筆取封侯"表達了作者對自己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奈之情。班定遠是一個歷史上的名將,而作者自己則感到慚愧,認為自己無法像班定遠那樣為國家立下功勛,只能放棄文筆,寄希望于通過其他途徑來獲得功名和地位。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描繪邊塞秋景和運用象征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自己的無奈之情。它展現了作者對國家榮辱的關切和對自身能力的懷疑,同時也反映了邊塞地區的艱苦環境和戰爭的殘酷現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