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樂道再以詩見寄 / 作者:司馬光 |
諫垣簪筆接英游,今日華顛昔日尤。
邂逅升沉皆是命,逍遙出處本無愁。
衡門不羨金門貴,藿食焉知肉食謀。
溟海榆枋各安分,蓬萊未必勝嵩丘。
|
|
和樂道再以詩見寄解釋:
《和樂道再以詩見寄》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諫垣簪筆接英游,
今日華顛昔日尤。
邂逅升沉皆是命,
逍遙出處本無愁。
衡門不羨金門貴,
藿食焉知肉食謀。
溟海榆枋各安分,
蓬萊未必勝嵩丘。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司馬光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他以自己的經歷為背景,表達了對命運的理解和對人生境遇的深思。
賞析:
詩的開頭,諫垣指的是司馬光曾經的官職,簪筆接英游表示他曾經與才華出眾的人交往。今日華顛昔日尤,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曾經的輝煌和現在的平凡之間的對比。他認為人的命運升沉都是命中注定,無法預測和控制,而逍遙出處本無愁,意味著只要心境自在,無論境遇如何,都能夠心安理得。
接下來的兩句,衡門不羨金門貴,藿食焉知肉食謀,表達了作者對功名利祿的淡漠態度。他認為衡門(指自己的家門)不羨慕金門(指權貴之家)的富貴,因為他相信藿食(指簡樸的生活)并不比肉食(指富貴的生活)差,因為他追求的是內心的安寧和滿足。
最后兩句,溟海榆枋各安分,蓬萊未必勝嵩丘,表達了作者對人們安于現狀的思考。溟海和榆枋都是比喻平凡的生活,蓬萊則是比喻富貴的生活,而嵩丘則是比喻高尚的品德。作者認為,人們應該各安分守己,不必追求蓬萊的富貴,因為蓬萊未必勝過嵩丘的高尚品德。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自身經歷和人生觀的反思,表達了對命運和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以及對內心安寧和高尚品德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