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松 / 作者:司馬光 |
摧頹巖壑間,磊落得天頑。
香葉低漸水,余根倒掛山。
白猿窺子落,黃鶴認巢還。
不久應為石,莓苔舊已班。
|
|
古松解釋:
《古松》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司馬光。這首詩描繪了一棵古老的松樹,展現了它的壯麗和堅韌。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摧頹巖壑間,磊落得天頑。
香葉低漸水,余根倒掛山。
白猿窺子落,黃鶴認巢還。
不久應為石,莓苔舊已班。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松樹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界中堅強和持久力量的贊美。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開頭,司馬光寫道:“摧頹巖壑間,磊落得天頑。”這里的“摧頹”意味著松樹生長在崎嶇不平的山谷之間,而“磊落得天頑”則表達了松樹的高大和堅韌。這種堅韌的形象使人們聯想到松樹在風雨中屹立不倒的形象,象征著堅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接下來的兩句詩寫道:“香葉低漸水,余根倒掛山。”這里的“香葉低漸水”描繪了松樹的枝葉低垂在水面上,形成了一幅寧靜而美麗的景象。而“余根倒掛山”則形象地描繪了松樹的根系,它們像倒掛的山巒一樣扎根在地面上,給人一種穩(wěn)固和深厚的感覺。
接下來的兩句詩寫道:“白猿窺子落,黃鶴認巢還。”這里的“白猿”和“黃鶴”是對松樹周圍環(huán)境的描繪。白猿窺子落,黃鶴認巢還,表達了松樹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與周圍的動物和環(huán)境相互依存和共生的關系。
最后兩句詩寫道:“不久應為石,莓苔舊已班。”這里的“不久應為石”意味著松樹將來會變成石頭,而“莓苔舊已班”則表達了松樹周圍的環(huán)境已經被青苔所覆蓋。這種描寫暗示了時間的流逝和萬物的更迭,但松樹作為一個象征著堅韌和持久的形象,依然屹立在那里。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古松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堅韌和持久力量的贊美,并通過與周圍環(huán)境的對比,強調了松樹的獨特和珍貴。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展示了司馬光對自然界中的奇妙和美麗的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