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子瞻聞不赴商幕三首 / 作者:蘇轍 |
南商西洛曾虛署,長吏居民怪不來。
妄語自知當見棄,遠人未信本非才。
厭從貧李嘲東閣,懶學諛張緩兩腮。
知有四翁遺跡在,山中豈信少人哉。
|
|
次韻子瞻聞不赴商幕三首解釋:
《次韻子瞻聞不赴商幕三首》是蘇轍的一首詩詞,描述了南商(即南京)和西洛(即洛陽)兩地的官員虛度光陰、怠于職守的情景。以下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南商西洛曾虛署,
長吏居民怪不來。
妄語自知當見棄,
遠人未信本非才。
厭從貧李嘲東閣,
懶學諛張緩兩腮。
知有四翁遺跡在,
山中豈信少人哉。
詩意:
詩中描述了南京和洛陽兩地的官員虛度光陰、怠于職守的情景。南京和洛陽曾經是兩個重要的行政中心,擔負著治理和管理的責任。然而,在這兩個地方擔任官職的長吏們卻漠視職責,不顧居民的期望和懷疑。他們虛夸自己的能力,卻心知自己應當受到拋棄;遠方的人們也不相信他們的才干。詩中還描繪了一些具體的人物,如貧窮的李員外和諛詞奉承的張員外,他們對于東閣(即政府機構)漠不關心,懶于學習,慢吞吞地行事。最后,詩人提到了四翁(指古代隱士)的遺跡仍然存在于山中,暗示了這些官員的庸懶和不稱職,與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相比,實在是少之又少。
賞析:
這首詩詞以批判的態度揭示了當時南京和洛陽的官場現象。詩人蘇轍以直率的文字,點出了官員們虛度光陰、怠于職守的問題。他指責那些口若懸河、卻心知自己無能的官員,以及那些為了諛詞奉承而不思進取的人。詩詞中的描寫形象生動,通過對比貧李和諛張的形象,揭示了他們對政務的怠慢和無能。最后,詩人提到了四翁的遺跡,以對比的方式暗示了那些官員的庸懶和不稱職。
整首詩詞以簡練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官場腐敗和官員無能的憤慨之情,展現了蘇轍對于時事的敏銳觀察和犀利批評。這首詩詞通過對具體人物和事件的描寫,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官場的弊端,具有一定的諷刺意味。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蘇轍對于廉政、盡責和能力的追求,以及對于官員應有的職責和擔當的期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