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子瞻和陶淵明雜詩十一首 / 作者:蘇轍 |
故山縱得歸,無復昔遺老。
家風知在否,後生恐難保。
似聞老翁泉,曾作泥土燥。
窮冬忽涌溢,絡繹瓶甕早。
此翁終可信,明月耿懷抱。
從我先人游,安得不聞道。
|
|
和子瞻和陶淵明雜詩十一首解釋:
《和子瞻和陶淵明雜詩十一首》是宋代文學家蘇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故山縱得歸,無復昔遺老。
家風知在否,后生恐難保。
似聞老翁泉,曾作泥土燥。
窮冬忽涌溢,絡繹瓶甕早。
此翁終可信,明月耿懷抱。
從我先人游,安得不聞道。
詩意:
這首詩以對話形式,描繪了蘇轍與子瞻、陶淵明的交流。詩中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對后代子孫的憂慮以及對傳統家風的關注。同時,通過引用陶淵明的詩句,詩人表達了對先人智慧的敬仰和追隨。
賞析:
這首詩以蘇轍與子瞻、陶淵明之間的對話為主線,以對家國的思念和對家風的憂慮為主題,展示了詩人的情感和對傳統價值的關注。
首先,詩人表達了對故鄉的歸屬感和思念之情。故山雖然回到了,但昔日的遺老已經不再,這種變化讓詩人感到深深的遺憾和傷感。
其次,詩人關注家風的傳承和后代子孫的命運。詩中提到詩人是否能夠繼承家風尚未確定,后代子孫的未來命運也讓詩人感到擔憂。
接著,詩人引用陶淵明的詩句來表達對先人智慧的敬仰和追隨。詩中提到老翁(指陶淵明)曾經寫過泥土干涸的詩句,而現在冬天卻涌現出泉水,瓶甕中的水源絡繹不絕。這種景象讓詩人相信陶淵明的智慧是可信的,同時也表達了對陶淵明的景仰之情。
最后,詩人以自己的先人為例,表達了對傳統文化和智慧的推崇。詩人認為,從自己的先人的游歷中,怎么可能不聽聞到這些道理呢?這表明詩人希望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學習,來指引后代子孫的成長。
總體來說,這首詩詞表達了對故鄉、家風和傳統智慧的思考和關懷,展現了蘇轍對傳統價值的追求和對后代子孫的期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