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子瞻和淵明擬古九首 / 作者:蘇轍 |
佛法行中原,儒者恥論茲。
功施冥冥中,亦何負當時。
此方舊雜染,渾渾無名緇。
治生守家室,坐使斯人疑。
未知酒肉非,能與生死辭。
熾哉吳閩間,佛事不可思。
生子多穎悟,得報豈汝欺。
時俾正法眼,一出照曜之。
誰為邑中豪,勤誦我此詩。
|
|
次韻子瞻和淵明擬古九首解釋:
詩詞:《次韻子瞻和淵明擬古九首》
朝代:宋代
作者:蘇轍
佛法行中原,儒者恥論茲。
功施冥冥中,亦何負當時。
此方舊雜染,渾渾無名緇。
治生守家室,坐使斯人疑。
未知酒肉非,能與生死辭。
熾哉吳閩間,佛事不可思。
生子多穎悟,得報豈汝欺。
時俾正法眼,一出照曜之。
誰為邑中豪,勤誦我此詩。
中文譯文:
佛法在中原傳播,儒者為此感到恥辱。
功德行為在深深地發生,又怎能辜負當時的責任。
這個地方歷經久遠的積淀,模糊無名的黑色布料。
治理生活,守護家庭,卻使人產生懷疑。
不知道酒肉是否正確,是否能擺脫生死的紛爭。
哦,吳閩之間繁華燦爛,佛教事務無法思考。
生了聰明悟性的子嗣,得到回報,又豈能欺騙你?
時機已經成熟,正法眼一經展現,照耀眾生。
誰能成為城中的英豪,勤奮地吟誦我這首詩。
詩意和賞析:
《次韻子瞻和淵明擬古九首》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詩人以儒家思想與佛教信仰為主題,表達了對佛法與儒學的思考與對比。
詩中首先提到佛法在中原傳播,而儒者對此感到恥辱。這反映了當時佛教在中國社會的影響力逐漸增強,但傳統的儒家學者對佛教持有一定的排斥態度。
接著,詩人談及功德行為,表示這些行為雖然在深深地發生,卻不為人所知。這暗示了一種隱秘而無名的善行,又與儒家強調的明德相對應。
詩中還提到治理生活、守護家庭的人,卻使人產生懷疑。這可能指的是在佛教與儒學的價值觀沖突下,一些人對于如何正確生活和履行社會角色感到困惑和迷茫。
接下來,詩人思考酒肉是否正確,是否能超越生死的紛爭。這可以理解為對人生追求和境界的思考,對于佛教的解脫與儒學的人生觀存在的疑問。
詩的后半部分提到吳閩之間繁華燦爛,指的是當時的吳、閩兩地,佛教的事務繁盛,但又讓人難以思考。這表達了詩人對佛教繁榮的觀察和疑問。
最后,詩人提到生了聰明悟性的子嗣,得到回報,又豈能欺騙你。這可能是對于佛教信仰的回應,認為佛教的修行可以帶來智慧和福報,并強調了誠實與真實的重要性。
整首詩以對佛法與儒學的思考和對比為主題,探討了信仰、道德和人生意義的問題。通過對佛教和儒學的對比,詩人表達了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對人生價值的思考。詩中運用了對比、疑問和反問等修辭手法,使詩意更加深遠。
這首詩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思想性,提供了對于佛法與儒學的不同觀點和思考。它反映了當時社會環境和人們對于信仰與人生觀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