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八筠州圣祖殿詩 / 作者:蘇轍 |
深山之間,野水之濱。
禮樂聲明,孰見孰聞。
祖廟之嚴,君臣則存。
失而不圖,民以罔觀。
|
|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八筠州圣祖殿詩解釋:
詩詞:《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八筠州圣祖殿詩》
朝代:宋代
作者:蘇轍
深山之間,野水之濱。
禮樂聲明,孰見孰聞。
祖廟之嚴,君臣則存。
失而不圖,民以罔觀。
中文譯文:
在深山之間,野水之濱。
禮樂的聲名是誰見過,誰聽聞?
祖廟的莊嚴,君臣關系才能保持。
如果失去了這一切卻不加思考,民眾將無所觀瞻。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轍在奉使契丹期間所寫,表達了他對于禮樂和祖廟的重要性的思考和警示。詩中描繪了深山和野水的景象,這可以被視為宋代時期與契丹邊境接觸的場景。
首句“深山之間,野水之濱”揭示了蘇轍身處邊境的環境。接下來的兩句“禮樂聲明,孰見孰聞”表達了他對于禮樂文化的重要性的思考。在這個邊境之地,人們可能缺乏對于禮樂的了解和傳承,從而導致文化的衰敗。
接著,蘇轍提到了祖廟的莊嚴,強調了君臣關系的重要性。只有當君臣之間的關系得以維護和遵守時,社會秩序才能得以維持。然而,如果失去了對于這些價值的追求和堅守,就會導致民眾的迷失和道德觀念的混亂。
整首詩通過對于邊境地區的描繪和對于禮樂和祖廟的思考,呈現了蘇轍對于文化傳承和社會秩序的擔憂。詩中既有對于現實的觀察,也有對于理想的追求,反映了蘇轍對于社會狀況的關注和呼吁。同時,這首詩也展示了蘇轍的才華和對于詩歌形式的駕馭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