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木葉山 / 作者:蘇轍 |
奚田可耕鑿,遼土直沙漠。
蓬棘不復生,條干何由作。
茲山亦沙阜,短短見叢薄。
冰霜葉墮盡,鳥獸紛無托。
干坤信廣大,一氣均美惡。
胡為獨窮陋,意似鄙夷落。
民生亦復爾,垢污不知怍。
君看齊魯間,桑柘皆沃若。
麥秋載萬箱,蠶老簇千箔。
余粱及狗彘,衣被遍城郭。
天工本何心,地力不能博。
遂令堯舜仁,獨不施禮樂。
|
|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木葉山解釋: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木葉山》是宋代文學家蘇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木葉山
奚田可耕鑿,遼土直沙漠。
蓬棘不復生,條干何由作。
茲山亦沙阜,短短見叢薄。
冰霜葉墮盡,鳥獸紛無托。
干坤信廣大,一氣均美惡。
胡為獨窮陋,意似鄙夷落。
民生亦復爾,垢污不知怍。
君看齊魯間,桑柘皆沃若。
麥秋載萬箱,蠶老簇千箔。
余粱及狗彘,衣被遍城郭。
天工本何心,地力不能博。
遂令堯舜仁,獨不施禮樂。
中文譯文:
木葉山
奚田可開墾,遼闊的土地直通沙漠。
蓬棘再也無法生長,哪里來的新梢?
這座山也是沙丘,矮矮的只見稀疏的草木。
冰霜使葉子凋落盡,鳥獸紛紛失去棲身之地。
天地廣大,美與惡在其中平分。
胡為僅僅貧窮落后,意態似乎卑賤和蔑視。
人民的生活也如此,污穢不知羞恥。
請您看看齊魯之間,桑樹和柘樹都茂盛如此。
麥子豐收時裝滿萬箱,蠶兒老了聚集成千絲。
我和谷物還有狗和豬,衣被遍及城郭。
天地造化本沒有私心,但地力卻無法取得充分收獲。
于是堯舜以仁德治天下,卻不單純依靠禮樂。
詩意和賞析: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木葉山》這首詩詞以描繪自然景觀為主線,通過對比和反問的手法,表達了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
蘇轍以奚田(奚族的田地)和遼土(指遼闊的土地)來代表一種貧瘠和荒涼的景象,描述了木葉山上草木不生、冰霜降臨、鳥獸無依的景象,暗喻社會的困頓和人民的貧困。他對人民生活貧困的現狀感到擔憂,用“胡為獨窮陋”表達了對社會不公和民生困境的不滿。
然而,蘇轍通過對比展示了其他地方的富饒景象,例如齊魯之間的桑樹和柘樹繁茂,麥子豐收,蠶兒繁衍,以及城市中的糧食、衣物的豐富。這種對比凸顯了社會的不公和貧富差距,同時也反映了他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思考。
最后兩句“天工本何心,地力不能博。遂令堯舜仁,獨不施禮樂?!北磉_了蘇轍對天地造化和人類社會的思考。他認為天地本身并沒有私心,但地力有限,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然而,堯舜作為偉大的君主,通過仁德治理國家,不僅依靠禮樂,更注重人民的福祉和社會公平。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揭示了社會不公和人民貧困的現實,表達了蘇轍對此的擔憂和思考。他通過自然景觀的描繪和對比,呈現了社會的困頓和貧富差距,同時暗示了改革和關注人民生活的必要性。詩中提到的堯舜,也象征了仁德治國的理想,提醒人們應該以仁義為本,追求社會的公正與和諧。
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觀和社會現象的描寫,以及對比和反問的手法,展現了蘇轍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傳遞了關于社會公平和人民福祉的價值觀。同時,它也是蘇轍文學才華的體現,以簡練而深刻的語言表達出了復雜的情感和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