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毛君九日 / 作者:蘇轍 |
山腳侵城盡是臺,登高處處喜崔嵬。
手拈霜菊香無奈,面拂江風酒自開。
幕府尊罍云里集,民家歌吹靜中來。
定知勝卻陶彭澤,悵望籬邊白日頹。
|
|
次韻毛君九日解釋:
《次韻毛君九日》是蘇轍所作的一首宋代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山腳侵城盡是臺,
登高處處喜崔嵬。
手拈霜菊香無奈,
面拂江風酒自開。
幕府尊罍云里集,
民家歌吹靜中來。
定知勝卻陶彭澤,
悵望籬邊白日頹。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九月的景象。山腳下的平臺連綿不斷,逐漸融入了城市的邊緣。登上高處,無論哪里都可以看到崔嵬的景色,即高山峻嶺。詩人手中拿著剛采摘的霜菊,香氣撲鼻,但無法持久。面對江風拂面,酒意自然而然地迎面而來。在官府的幕府中,貴族們聚集在云霧之間,而平民百姓的歌聲和吹奏之聲則在寧靜中傳來。詩人相信自己能夠超過陶淵明和彭澤,達到他們所追求的境界,但他卻感到遺憾地看著籬笆邊的白天漸漸衰落。
賞析:
這首詩以描寫九月的景色為主線,展示了詩人對山水景致和人生境遇的感受。詩中通過對山腳、高處、霜菊、江風、幕府和民家的描繪,展現了不同社會階層的景象和氛圍。山腳下的臺階代表城市的繁華,而高處的崔嵬則象征著高山的壯麗景色。霜菊的香氣暗示著短暫的美好,而江風和酒意則代表了自然和人生的自由和暢快。幕府中的貴族和民家的歌吹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了社會的階層差異。詩人對自己的追求和期望表現在“定知勝卻陶彭澤”的句子中,他希望能夠超越傳世名士,達到更高的境界。然而,詩末的“悵望籬邊白日頹”傳達了詩人對現實的無奈和失望之情,暗示著人生的無常和歲月的流轉。
總的來說,《次韻毛君九日》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山水景致和社會現實的思考和感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人生境遇的追求和矛盾心理。這首詩詞在藝術上展現了蘇轍獨特的感受和思考方式,展現了他對自然和人生的敏銳觀察和深刻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