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張去華院中感懷 / 作者:蘇轍 |
登朝已老似王陽,脫葉何堪霧雨涼。
案上細書憎蟻黑,禁中新酒愛鵝黃。
臨階野菊偏能瘦,倚檻青松解許長。
仕宦不由天祿閣,坐曹終日漫皇皇。
〈轍頃自績溪除校書郎,未至京,除右司諫。
竟不入館,故以為恨。
〉主
|
|
次韻張去華院中感懷解釋:
《次韻張去華院中感懷》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登朝已老似王陽,
脫葉何堪霧雨涼。
案上細書憎蟻黑,
禁中新酒愛鵝黃。
臨階野菊偏能瘦,
倚檻青松解許長。
仕宦不由天祿閣,
坐曹終日漫皇皇。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蘇轍對自己仕途的感慨和無奈。作者已經年老,登朝之事使他感到疲倦,就像古代傳說中的王陽一樣。秋天的霧雨使樹葉凋零,讓人心生凄涼之感。案頭的細書被螞蟻咬破,令人厭惡。禁中有新酒,顏色如鵝黃,作者對此充滿了喜愛之情。站在階前,野菊顯得更加瘦弱,倚在檻上的青松卻顯得更加挺拔,讓人感到無限的遙遠。作者的仕宦之路并非由天命所決定,即使坐在曹府中,整日里也感到漫長而空虛。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寫自然景物和個人感受,表達了作者對仕途的疲憊和無奈之情。詩中使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對登朝與秋雨、樹葉、細書、新酒等事物的對比,展現了作者內心的復雜情感。他對仕途的疲倦和對禁中新酒的喜愛,對野菊的瘦弱和青松的挺拔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種對比使得詩中的情緒更加深刻和豐富。
此外,詩的結尾幾句表達了作者對自己仕途的無奈和對官場的失望。他認為自己的職位并非是由命運所決定,而是通過官場的機關和曹府的任命。作者通過描寫自己的境遇和情感,表達了對官場生涯的不滿和對權力游戲的頗為冷漠的態度。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物和個人感受的描繪,以及對比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仕途的疲憊、對禁中新酒的喜愛以及對官場的不滿和冷漠。它展示了蘇轍在官場中的心理體驗,同時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對仕途和官場的復雜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