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子瞻煎茶 / 作者:蘇轍 |
年來病懶百不堪,未廢飲食求芳甘。
煎茶舊法出西蜀,水聲火候猶能諳。
相傳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
君不見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又不見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夸滿口。
我今倦游思故鄉,不學南方與北方。
銅鐺得火蚯蚓叫,匙腳旋轉秋螢光。
何時茅檐歸去炙背讀文字,遣兒折取枯竹女煎湯。
|
|
和子瞻煎茶解釋:
《和子瞻煎茶》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年來病懶百不堪,
未廢飲食求芳甘。
煎茶舊法出西蜀,
水聲火候猶能諳。
這些年來,病懶使我百般不堪,
但仍未放棄追求美味與甘甜。
煎茶的古老方法源自西蜀(現在的四川),
水聲和火候仍然熟悉。
相傳煎茶只煎水,
茶性仍存偏有味。
君不見閩中茶品天下高,
傾身事茶不知勞,
又不見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
鹽酪椒姜夸滿口。
傳說中,煎茶只需煮開水,
然而茶的特質依然有其獨特的味道。
你可見閩中的茶品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他們全身心地投入茶的事業,毫不知疲倦,
而北方的粗俗之人,茶的品味多種多樣,
有鹽、酪、椒、姜等各種口味。
我今倦游思故鄉,
不學南方與北方。
銅鐺得火蚯蚓叫,
匙腳旋轉秋螢光。
我如今疲倦地漫游思念故鄉,
不去學習南方和北方的方式。
銅鐺得到火焰,蚯蚓發出聲音,
木匙旋轉,秋天的螢火蟲閃爍。
何時茅檐歸去炙背讀文字,
遣兒折取枯竹女煎湯。
何時才能回到茅屋下,背靠炙火,閱讀文字,
讓兒子摘取枯竹,女兒煎制茶湯。
這首詩以煎茶為主題,表達了蘇轍對茶的熱愛和對傳統煎茶方法的堅守。詩中他提到自己的病懶之態,但仍然追求芳甘美味,從而引出煎茶的古老方法和茶的獨特魅力。他將閩中的茶品贊揚為天下高品,而北方的俚人則以各種方式享受茶的樂趣。最后,他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和對過去簡樸生活的向往,展示了對家庭和傳統的渴望。
這首詩詞通過對煎茶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自然、家鄉和傳統的情感,以及對簡單生活和真實體驗的向往。它展示了蘇轍對茶文化的熱愛和對傳統價值的堅守,同時也反映了他對現實世界的思考和對人生意義的追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