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鮮于子駿益昌官舍八詠其四巽堂 / 作者:蘇轍 |
山前三秦道,車馬不遑息。
日出紅塵生,不見青山色。
峰巒未嘗改,往意自奔迫。
誰言幽堂居,近在使者宅。
俯聽辨江聲,卻立睨石壁。
藤蘿自太古,松竹列新植。
暑簟臥清風,寒樽對佳客。
試問東行人,誰能同此適。
|
|
和鮮于子駿益昌官舍八詠其四巽堂解釋:
《和鮮于子駿益昌官舍八詠其四巽堂》是蘇轍在宋代所寫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山前三秦道,車馬不遑息。
日出紅塵生,不見青山色。
峰巒未嘗改,往意自奔迫。
誰言幽堂居,近在使者宅。
俯聽辨江聲,卻立睨石壁。
藤蘿自太古,松竹列新植。
暑簟臥清風,寒樽對佳客。
試問東行人,誰能同此適。
詩意:
這首詩以描繪蘇轍在鮮于子駿益昌官舍中的感受為主題。詩人在這個幽靜的住所中,感受到外界喧囂與紛擾的對比,表達了自己的情緒和心境。他描述了山前三秦道上車馬喧囂,紅塵滾滾,難以看到遠處青山的景色。然而,周圍的山峰依然高聳不變,自己的心思卻不斷追逐前往的目標,感到迫不及待。詩人反問誰說這個幽靜的堂居與使者宅邸相距甚近,他低頭傾聽江水的聲音,卻仰望石壁。藤蘿蔓延至太古時代,而松竹卻是最近種植的。他在涼爽的席榻上休息,與佳客共享寒冷的酒。最后,詩人向東行的旅人提問,有誰能與他有著相同的心境和感受。
賞析:
這首詩詞以對比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矛盾和追求。在外界喧囂的車馬聲和紅塵中,詩人感受到了世俗的浮躁和喧囂,而自己內心的向往和追求卻無法停歇。山峰高聳不變,象征著永恒和堅定,而詩人的往意卻讓他感到迫不及待。通過描述寧靜的幽堂居所與外界的對比,詩人表達了自己追求內心寧靜與遠離紛擾的愿望。他傾聽江水的聲音,凝望石壁,展示了對大自然的敏感和對人生的思考。藤蘿與松竹的對比,展現了古老與新生的對比,也體現了時間的流轉和變遷。在幽靜的環境中,詩人享受清風和冷酒,與佳客共同分享。最后,詩人向東行的旅人發問,希望能夠找到與他有著相同心境的人。整首詩詞通過對比和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寧靜與追求的渴望,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