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前韻答景仁 / 作者:蘇轍 |
儒林談道亦云舊,遠逢太史牛馬走。
區區分別意何為,擾擾只添心上垢。
道大如天不可測,異出同歸各穿竇。
浩然一水散千漚,卻觀彼我曾無有。
我丈中心冰玉潔,世上浮榮盡灰滅。
終年行道自不知,笑指空門名異說。
此心未信道不生,石上下種何由茁。
道在起居飲食中,安問胡僧分五葉。
|
|
次前韻答景仁解釋:
詩詞:《次前韻答景仁》
作者:蘇轍(蘇軾)
朝代:宋代
儒林談道亦云舊,
遠逢太史牛馬走。
區區分別意何為,
擾擾只添心上垢。
道大如天不可測,
異出同歸各穿竇。
浩然一水散千漚,
卻觀彼我曾無有。
我丈中心冰玉潔,
世上浮榮盡灰滅。
終年行道自不知,
笑指空門名異說。
此心未信道不生,
石上下種何由茁。
道在起居飲食中,
安問胡僧分五葉。
中文譯文:
儒林中談論修道也說是陳舊的,
遠遠相遇卻發現太史牛馬都行得快。
微小的分別又有何意義呢?
紛紛擾擾只是給心上增添塵垢。
道的偉大如同天空般浩瀚,不可測量,
不同的人走出了同樣的竅門。
浩然的水流散布于千百溝渠,
然而觀察這彼此,從未有過差別。
我心中的道之純凈如同冰玉一般,
世上的浮華終將化為灰燼、消亡。
整年行走于道路,自己卻不自知,
嘲笑指著空無之門,有名卻奇異的說法。
這顆心還未相信道便不會生發,
種子下在石頭上,又如何能發芽?
道存在于起居飲食之中,
你安心地問胡僧如何分辨五葉。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對于修道思想的一種思考和回應。蘇軾在詩中表達了對于儒家學說的懷疑,認為在儒林中談論修道已經陳舊過時。他覺得即使在遠離塵囂的地方,也不能擺脫世俗的紛擾,心中的純凈被煩惱所纏繞。
詩中提到的"道"是指修道的境界和境地,具有無限的廣闊和深遠。蘇軾認為道是無法完全理解和測量的,不同的人可能通過不同的途徑達到道的境地。他通過"太史牛馬走"的比喻來表達不同人以不同的方式追求道的境界。
蘇軾進一步提到,盡管道是如此偉大,但觀察彼此并沒有真正的差別。他強調個人心中的道的純凈和高尚,對于世俗的榮華富貴持有冷靜的態度。他認為修道者往往追求內心的純凈和超脫,而不受世俗的誘惑所動搖。
詩的最后幾句,蘇軾表達了自己對修道的困惑和探尋。他質疑自己的信仰和修行是否真正有所啟迪和成長。他比喻自己的心靈像是在堅硬的石頭上種下的種子,不知道如何才能生根發芽。最后,他向一位名為"胡僧"的人請教如何分辨五葉,這里可能是指尋求別人的指導和啟示。
整首詩以對修道思想的思考和懷疑為主題,蘇軾表達了對于儒家學說的質疑和對于個人修道的追求。他認為道不僅存在于書本中,更應該融入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他思考自己的修行是否真正能夠帶來心靈的凈化和超脫。整首詩以一種疑問和困惑的語氣,表達了蘇軾對于修道之路的探索和思考。
|
|